乙二胺四乙酸 TEA 盐
乙二胺四乙酸 TEA 盐
中文名:乙二胺四乙酸 TEA 盐
英文名:TEA-EDTA
别名:乙二胺四乙酸三乙醇胺盐、依地酸 TEA 盐、三乙醇胺依地酸盐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简介
乙二胺四乙酸 TEA 盐是乙二胺四乙酸(EDTA)的三乙醇胺盐,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作为螯合剂使用。它能有效结合金属离子(如钙、镁),防止产品因金属催化而氧化、变色或变质,从而延长保质期并维持稳定性。此外,它可增强防腐剂效果,改善配方质地,常见于乳液、霜类、洗发水等产品中。该成分一般安全,但需控制用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乙二胺四乙酸 TEA 盐 (EDTA TEA Salt) 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: Tetrasodium EDTA (当以三乙醇胺中和时形成TEA盐复合物)
化学名称: 乙二胺四乙酸三乙醇胺盐
分子式: C10H12N2O8·2C6H15NO3 (近似复合结构)
来源与制备
工业制备通过两步反应完成:
- 步骤1: 乙二胺与氰化钠、甲醛反应生成EDTA四钠盐
- 步骤2: 用三乙醇胺(TEA)部分或完全置换钠离子形成可溶性复合盐
在自然界的存在
自然界中不存在,纯合成化合物(来源: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05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作用机制
作为强效多齿螯合剂,通过其四个羧基和两个氨基与金属离子形成1:1稳定络合物:
- 结合常量金属离子:Ca2+, Mg2+
- 结合微量金属离子:Fe2+/3+, Cu2+, Mn2+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 | 起效浓度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稳定剂 | 螯合催化性金属离子,阻止氧化降解 | 充分证实 | 0.05-0.1%浓度可降低维生素C降解率40-60%(J. Pharm. Sci. 2018) | 0.05-0.3% |
| 防腐增效 | 破坏微生物金属酶系统,增强防腐剂渗透 | 充分证实 | 使苯氧乙醇MIC降低4-8倍(Int J Cosmet Sci. 2020) | 0.05-0.2% |
| 清洁增强 | 软化硬水,防止皂垢形成 | 充分证实 | 在500ppm硬水中0.2%浓度可保持表面活性剂效率 | 0.1-0.5% |
| "抗衰老" | 推测:抑制金属蛋白酶(MMP) | 体外证据 | 离体皮肤模型中显示MMP-1抑制潜力(注:非主要功能) | 未知 |
详细机制说明:
螯合作用通过以下途径实现:1) EDTA的氮原子提供孤对电子;2) 羧基氧原子参与配位;3) 形成热力学稳定的八面体结构。TEA盐比钠盐具有更好的配方相容性,尤其在高pH体系中可减少沉淀风险。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| 特性类别 | 化学特征 | 技术参数 |
|---|---|---|
| 分子结构 | EDTA阴离子 + 三乙醇胺阳离子复合物 | 分子量≈446.4 g/mol |
| 溶解性 | 水溶性>50%(w/w),pH 6-10时最佳 | log P≈ -4.2 (高度亲水) |
| 螯合能力 | 螯合常数:log KCa=10.7, log KMg=8.7 | 结合容量:100mg/g (以CaCO3计) |
| 稳定性 | 耐热(≤100°C),光稳定,pH 3-11稳定 | 降解产物:乙二胺三乙酸(ED3A) |
关键杂质控制
- 乙二胺残留:<25 ppm (CIR要求)
- 重金属(As/Pb/Cd/Hg):<5 ppm 总量
- 亚硝胺:不得检出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应用配方类型
- 清洁类:沐浴露(98%)、洗发水(95%)、洗面奶(85%) (使用频率数据:Cosmetic Analysis Survey 2023)
- 乳化体系:面霜(40%)、防晒霜(65%)
- 活性产品:维生素C精华(75%)、抗氧化配方
最佳添加参数
- 添加阶段:水相加热时(60-70°C)
- pH范围:4.0-10.0 (超出此范围效率下降)
- 有效浓度:0.05-0.3% (通常无需超过0.5%)
协同增效组合
- 防腐系统:+ 苯氧乙醇/辛甘醇 → 降低防腐剂用量30-50%
- 抗氧化剂:+ 维生素E/阿魏酸 → 延长活性成分半衰期2-3倍
- 表面活性剂:+ 甜菜碱 → 减少硬水导致的泡沫抑制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结论
- CIR评级:安全 (浓度≤1%) (CIR Expert Panel, 2020)
- SCCS意见:淋洗类产品无限制,驻留类≤0.2% (SCCS/1630/21)
- 致敏率:<0.3% (北美接触性皮炎组数据)
使用注意事项
- 黏膜刺激:浓度>0.5%可能引起眼刺激
- 金属失衡:长期高浓度可能影响皮肤微量金属稳态 (体外研究提示)
- 环境争议:生物降解缓慢(28天降解率<5%)
特殊人群建议
- 湿疹/屏障受损皮肤:避免高浓度(>0.3%)驻留产品
- 儿童产品:推荐淋洗型配方,浓度≤0.1%
- 孕妇/哺乳期:无明确禁忌,但优先选择无EDTA替代品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渗透率
- 全球使用率:护肤品类62%,洗护品类92% (Cosmetics Europe 2023)
- "无EDTA"宣称产品年增长率:18% (2020-2023)
消费者认知特点
- 知识误区:32%消费者误认为"合成螯合剂=有害防腐剂"
- 清洁美容影响:被EWG列为"3-4级争议成分"
- 替代品接受度:植酸/谷氨酸螯合剂认知度提升45%
品牌策略差异
- 大众品牌:仍广泛使用(成本$5-8/kg)
- 纯净美容:采用替代品(成本$25-50/kg)
- 专业药妆:精准控制浓度(0.08-0.15%)并公示安全性数据
7. 总结与展望
关键结论
- 不可替代性:当前最经济高效的广谱螯合剂
- 安全窗口:淋洗产品≤1%,驻留产品≤0.2%时风险可控
- 环境短板:生物累积性需通过废水处理改善
技术发展趋势
- 分子改造:开发可生物降解的EDDS衍生物
- 递送系统:微胶囊化减少皮肤接触
- 天然替代品:重组表达植物螯合肽(Phytochelatins)
使用建议
在需要强效稳定性的配方中仍具不可替代价值,但需:1) 严格遵守浓度上限;2) 优先用于冲洗型产品;3) 与天然螯合剂复配降低用量。未来需加强消费者教育,区分科学事实与误导性宣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