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二醇二牛脂酸酯

乙二醇二牛脂酸酯

乙二醇二牛脂酸酯
中文名:乙二醇二牛脂酸酯
英文名:GLYCOL DITALLOW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黏度控制, 柔润剂

成分详细分析

乙二醇二牛脂酸酯 (Ethylene Glycol Distearate) 专业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INCI名称: Ethylene Glycol Distearate (EGDS)

化学名: 乙二醇二硬脂酸酯 (IUPAC: 2-Hydroxyethyl stearate stearic acid ester)

CAS号: 627-83-8

EC号: 211-014-3

来源与生产

工业化合成路径:

  • 主要合成法: 硬脂酸与乙二醇在酸性催化剂(如硫酸)下的酯化反应
    (反应式: C17H35COOH + HOCH2CH2OH → C17H35COOCH2CH2OCOC17H35 + H2O)
  • 原料来源:
    • 硬脂酸:主要从棕榈油/牛脂水解精馏获得
    • 乙二醇:石油衍生物(环氧乙烷水解)
  • 商品形态: 白色至淡黄色蜡状薄片或颗粒,具特征性蜡质气味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乳化稳定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,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形成稳定液晶结构 ★★★★☆
(充分证实)
在O/W乳液中形成α-凝胶相增强稳定性(Colloids and Surfaces A, 2015) 1-5%
粘度调节/增稠 结晶形成网络结构增加体系粘度 ★★★★☆ 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协同产生剪切变稀行为(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02) 0.5-3%
珠光效果 冷却过程中形成微晶片层反射光线 ★★★★☆ 晶体尺寸(5-20μm)决定珠光强度(Cosmetics & Toiletries, 2010) 0.2-2%
"深层滋养修复" 推测通过脂肪酸影响角质层脂质排列 ★☆☆☆☆
(厂商宣称)
缺乏透皮吸收及细胞活性数据支持(注:主要作为配方架构成分) N/A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特性类别 具体参数 技术意义
分子结构 C38H74O4
双酯结构(极性头+双C18链)
决定结晶行为及界面活性
分子量 595.0 g/mol 影响扩散速率与相行为
熔点 60-65°C 关键加工参数(需热配)
HLB值 1.5-2.5 强亲油性,需复配使用
晶体形态 单斜晶系β'晶型 决定珠光效果稳定性

关键杂质控制

  • 游离酸: <3% (影响pH稳定性)
  • 乙二醇单体: <1ppm (CIR严格限制)
  • 重金属: As<3ppm, Pb<10ppm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典型应用领域

  • 淋洗类产品: 洗发水(82%)、沐浴露(67%)、洗面奶(45%) (INCI Decoder 2023数据)
  • 驻留类产品: 护发素(33%)、手霜(18%)

协同增效系统

  • 粘度增效剂:
    • Cetrimonium Chloride形成电荷复合物提升粘度
    • 配合脂肪酸皂类增强结晶网络
  • 珠光优化组合:
    • +乙二醇单硬脂酸酯:调节晶体尺寸
    • +二氧化钛:增强光反射
  • 乳化稳定系统:
    • PEG-100硬脂酸酯形成层状液晶相
    • 配合鲸蜡醇改善低温稳定性

加工要点

  • 热配工艺: 需加热至75-80°C溶解后缓冷结晶
  • 剪切控制: 高剪切破坏晶体结构,影响珠光效果
  • pH范围: 稳定于4.0-8.5,强酸/碱导致水解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权威安全评估

  • CIR结论: "在现行使用浓度和条件下安全" (CIR 2012最终报告)
  • SCCS意见: 淋洗类产品无限制,驻留类≤5% (SCCS/1585/2017)

风险因素评估

风险类型 评估结果 管控建议
皮肤刺激性 兔试验:无刺激(0.5%水分散液) 避免用于破损皮肤
致痘性 兔耳试验:中度致痘(5/5) (Kligman 1996) 痤疮肌肤配方慎用
眼刺激性 体外角膜模型:轻度刺激 眼部产品浓度≤0.1%
环境毒性 EC50(藻类)=12mg/L (需废水处理) 符合OECD 301B降解标准

适用性指南

  • 推荐肤质: 干性至正常肌肤(淋洗产品)
  • 慎用情况:
    • 痤疮活跃期肌肤(致痘风险)
    • 脂溢性皮炎(可能加重症状)
  • 孕妇/儿童: 无特殊禁忌(淋洗类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应用分析

  • 经济型产品主力: 占珠光剂市场份额38% (Kline 2022)
  • 宣称热点:
    • "奢华珍珠光泽"(87%含EGDS洗发水)
    • "丝绸般顺滑"(基于肤感修饰)
  • Clean Beauty争议: 部分标准排除合成酯类

消费者认知调研

  • 正感知: 87%关联"高档视觉"(珠光效果)
  • 负感知:
    • 23%担忧"堵塞毛孔"(致痘性认知扩散)
    • 31%质疑"合成成分安全性"
  • 信息缺口: 仅12%消费者了解其实际功能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总结

  • 不可替代性: 最具成本效益的珠光/增稠方案
  • 技术优势: 热稳定性优于天然替代品(如云母)
  • 配方地位: O/W体系基础架构成分

局限性与挑战

  • 致痘性限制其在面霜中的应用
  • 冷水分散性差,需优化预乳化工艺
  • Clean Beauty趋势下的替代压力

未来发展方向

  • 改性研究: 开发低致痘性乙二醇硬脂酸酯衍生物
  • 绿色工艺: 酶催化合成降低能耗(初步研究)
  • 功能拓展: 探索在液晶防晒体系的应用潜力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