壬基苯酚聚醚-4 硫酸酯铵

壬基苯酚聚醚-4 硫酸酯铵

壬基苯酚聚醚-4 硫酸酯铵
中文名:壬基苯酚聚醚-4 硫酸酯铵
英文名:AMMONIUM NONOXYNOL-4 SULFATE
别名:
安全性: 3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表面剂, 乳化剂

成分详细分析

专业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:壬基苯酚聚醚-4 硫酸酯铵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壬基苯酚聚醚-4 硫酸酯铵 (Ammonium Nonoxynol-4 Sulfate)

CAS号: 51811-79-1 | EC号: 257-437-7

来源与生产

工业合成路径分三步:

  • 壬基苯酚为原料,通过乙氧基化反应引入4单位环氧乙烷(EO),形成壬基苯酚聚醚-4
  • 经硫酸酯化反应生成硫酸酯中间体
  • 最后用氨水中和成铵盐

主要原料来源:石油化工衍生物(苯、乙烯)(来源:化妆品原料供应链分析报告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清洁去污 阴离子特性降低表面张力,疏水尾插入油污,亲水头与水结合形成胶束包裹油脂 ★★★★☆
(充分证实)
体外测试显示0.1%浓度即可清除90%皮脂模拟物 (依据:J. Surfact. Deterg. 2018) 0.05-1%
发泡稳泡 降低气液界面张力,形成双分子膜包裹空气 ★★★★☆
(充分证实)
Ross-Miles测试显示泡沫体积达150mL(0.5%溶液,40℃) (依据:Cosm. Sci. Tech. 2020) 0.1-2%
辅助乳化 吸附于油水界面形成电势垒,阻止液滴聚集 ★★★☆☆
(实验证实)
与主乳化剂复配可降低体系粒径30% (依据:Colloids Surf. A 2019) 0.3-0.8%
"调理修复" 厂商宣称改善角质层屏障 ★☆☆☆☆ 注:无直接证据支持修复功能,反而高浓度可能损伤屏障 (依据:Dermatitis 2017) N/A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主活性物 C15H25O(C2H4O)4SO3NH4 分子量≈538 g/mol | HLB≈12.5 | CMC≈0.01 mM
典型杂质
  • 未反应壬基苯酚聚醚-4
  • 硫酸钠残留
  • 1,4-二?烷(≤30ppm)
杂质控制标准:游离壬基酚≤0.1% (依据:EU CosIng Annex II)
结构特性 亲水头:硫酸铵基团
疏水尾:壬基苯基+4EO
Krafft点≈5℃ | 浊点≈70℃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洁面产品:沐浴露/洗面奶(用量0.5-2%)
  • 洗发水:辅助发泡剂(用量0.3-1.5%)
  • 剃须泡沫:稳泡剂(用量1-3%)

增效复配体系

  • 两性离子协同:与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复配降低刺激40% (摩尔比1:2)
  • 粘度调节:添加氯化钠可提升粘度达200% (0.5%盐浓度)
  • 防腐增效:增强苯氧乙醇对革兰氏阴性菌效力 (依据:Int. J. Cosmet. Sci. 2021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结论

  • CIR评级限用物质 (最高用量:淋洗产品3%,驻留产品0.1%) (依据:CIR 2019)
  • 急性毒性:LD50(大鼠口服)>2000mg/kg
  • 致敏性:HRIPT测试阳性率≤0.5%

风险警示

  • 环境风险:代谢产物壬基酚具内分泌干扰性 (EC50水蚤=0.1mg/L) (依据:Environ. Sci. Technol. 2020)
  • 屏障损伤:浓度>1%时可使TEWL增加15-30% (依据:Contact Derm. 2018)
  • 禁用范围:欧盟禁止用于驻留型化妆品 | 孕妇婴幼儿慎用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现状

  • 价格定位:中低端($2-4/kg)
  • 应用占比:洗发水(45%) > 沐浴露(30%) > 洁面(15%)
  • 区域差异:亚洲市场用量递减(因监管趋严),南美/非洲仍有增长

消费者认知管理

  • 宣称策略:厂商多强调"泡沫绵密"而回避成分来源
  • 认知误区约68%消费者误认"聚醚"为天然成分 (依据:Cosm. Consumer Survey 2022)
  • 替代趋势:植物源烷基多糖苷替代率年增12%

7. 总结与展望

技术总结

  • 优势:高性价比清洁/发泡剂,低温稳定性优异
  • 缺陷:环境毒性争议,高浓度可能损伤皮肤屏障
  • 适用场景:限定于淋洗产品,避免黏膜接触

未来发展方向

  • 短链替代物:C6-C8烷基硫酸酯铵开发(生物降解性提升50%)
  • 改性技术:乙氧基化工艺优化控制二?烷生成(<50ppm)
  • 监管演进:ISO 16128标准将调整其天然指数为0

注:本报告依据化妆品成分评估标准整合毒理学、流变学及临床研究数据,优先采用近5年权威期刊文献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