壬二酸
壬二酸

中文名:壬二酸
英文名:AZELAIC ACID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香料, 美白
成分详细分析
壬二酸 (Azelaic Acid)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特性
INCI名称: Azelaic Acid
化学名: 壬二酸 (1,7-庚烷二羧酸)
分子式: C9H16O4
CAS号: 123-99-9
天然来源与生产
- 天然来源: 由酵母菌Malassezia furfur代谢产生,存在于小麦、黑麦和大麦等谷物中 (来源: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, 1991)
- 工业生产: 主要通过臭氧氧化油酸(oleic acid)获得,纯度≥99% (来源: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, 2019)
- 形态特征: 白色至微黄色结晶粉末,熔点106.5°C,微溶于水(0.24g/100mL),溶于乙醇和丙二醇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痤疮治疗 |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,减少脂肪酸生成,抑制角质细胞过度增殖 | 强效证据(FDA批准药物) | 20%乳膏显著降低痤疮丙酸杆菌数量(减少100-1000倍)(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, 1989) | 15-20%(药物级) 10-15%(化妆品) |
玫瑰痤疮改善 | 抑制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(ROS),抑制激肽释放酶5(KLK5)活性 | 强效证据(FDA批准) | 15%凝胶显著减少红斑和丘疹(疗效优于甲硝唑)(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, 2002) | 10-15% |
色素沉着改善 |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,清除自由基,抑制异常黑素细胞功能 | 中强证据 | 20%乳膏治疗黄褐斑疗效相当于4%氢醌,且副作用更低(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rmatology, 1999) | 10-20% |
抗氧化保护 | 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,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 | 体外强证据 | 在UVB照射的成纤维细胞中减少72%ROS生成(Experimental Dermatology, 2000) | 5-10% |
角质调节 | 下调丝聚蛋白(filaggrin)表达,减少桥粒芯蛋白1(desmoglein-1)合成 | 中强证据 | 10%浓度显著减少角质层厚度(降低28%)(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, 1991) | 5-15% |
抗衰老 注:主要为厂商宣称功效 |
理论推测:可能通过抗氧化和抗炎作用间接减缓光老化 | 初步研究 | 体外研究显示增加胶原合成,但缺乏人体临床证据(来源:体外研究需谨慎解读) | 未确定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饱和二羧酸 | 壬二酸(主成分≥99%) | 分子量188.22 g/mol,pKa1=4.55,pKa2=5.43 |
微量杂质 | 辛二酸(<0.5%) 庚二酸(<0.3%) |
生产副产物,需严格控制含量 |
结构特征 | 直链9碳二羧酸 | 亲水性头端+疏水性碳链,双相溶解特性 |
分子作用机制
- 抗菌特异性: 选择性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硫氧还蛋白还原酶
- 酶抑制机理: 通过螯合铜离子抑制酪氨酸酶活性
- 细胞调控: 下调核因子κB(NF-κB)和激活蛋白-1(AP-1)信号通路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配方类型与挑战
- 常用剂型:
- 水基凝胶(pH4.0-5.5)
- O/W乳液(需优化乳化体系)
- 泡沫剂(提高患者依从性)
- 配方难点:
- 溶解性限制(需丙二醇/乙醇助溶)
- 高浓度易结晶析出
- pH敏感性(最佳活性pH4.0-5.5)
协同增效组合
- 痤疮治疗:
- + 锌盐: 增强抗菌效果(降低最小抑菌浓度MIC)
- + 水杨酸: 协同角质溶解作用
- + 烟酰胺: 联合使用减少刺激,提高耐受性
- 色素治疗:
- + 曲酸: 多重酪氨酸酶抑制途径
- + 甘草提取物: 抑制炎症性色素沉着
- + 传明酸: 阻断黑素细胞活化信号
- 禁忌组合:
- 避免与高浓度维A酸(>0.1%)同时使用 - 显著增加刺激风险
- 谨慎配合物理去角质 - 可能破坏皮肤屏障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结论: 浓度≤10%在化妆品中安全 (来源:CIR Final Report, 2019)
- 致敏率: <0.1%(远低于维A酸类)
- 光毒性: 无光毒性和光敏性报告
- 妊娠分级: FDA妊娠B类(局部使用安全)
不良反应管理
- 常见反应:
- 短暂刺痛(15-30%使用者)
- 轻度脱屑(5-10%)
- 瘙痒(<5%)
- 缓解策略:
- 初始隔日使用
- 配合修复屏障成分(神经酰胺)
- 避免与其它强效活性物叠加
适用人群指南
- 优先适用:
- 痤疮合并敏感肌
- 玫瑰痤疮患者
- 妊娠期色素沉着
- 谨慎使用:
- 特应性皮炎急性期
- 皮肤屏障严重受损者
- 对丙二醇敏感者(注意溶剂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分析
- 处方药市场: 15-20%浓度(Finacea®, Skinoren®)
- 化妆品市场: 5-10%浓度(The Ordinary, Paula's Choice等)
- 宣称趋势: "敏感肌友好型酸类"、"孕妇可用祛痘成分"
消费者认知误区
- 过度期待:
- 误认为可替代氢醌快速祛斑(实际需8-12周见效)
- 低估建立耐受的必要性(约30%使用者初期有不适)
- 配方认知不足:
- 忽视pH值对功效的影响(最佳pH4.0-5.5)
- 误解"天然提取"与合成品的功效差异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优势总结
- 多靶点作用: 同时针对痤疮四大发病机制(角化异常、菌群失调、炎症、色素沉着)
- 安全性优势: 无致畸性、无光毒性、系统吸收率<4%
- 特殊人群适用性: 妊娠期/敏感肌痤疮的首选药物成分
研究与发展方向
- 递送系统创新:
- 脂质体包裹提高透皮率
- 纳米晶体技术解决结晶问题
- 新适应症探索:
- 银屑病辅助治疗(初步显示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)注:基于小样本临床研究
- 黄褐斑维持治疗(预防复发优势研究)
- 组合疗法优化:
- 与微生物组调节剂(益生元/后生元)协同
- 脉冲式给药方案降低耐受期不适
临床应用建议
作为痤疮和玫瑰痤疮的一线治疗成分,推荐采用渐进式使用策略:从低浓度(5-10%)隔日使用开始,2周后逐步增加频率和浓度。在色素性疾病治疗中,建议与广谱防晒剂组成黄金搭档,临床数据显示联合使用可使复发率降低40%(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, 2020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