壬二酰二甘氨酸钾
壬二酰二甘氨酸钾

中文名:壬二酰二甘氨酸钾
英文名:POTASSIUM AZELOYL DIGLYCIN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美白
成分详细分析
壬二酰二甘氨酸钾 (Potassium Azeloyl Diglycinate) 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分子结构
INCI名称:Potassium Azeloyl Diglycinate
化学名:壬二酰基双甘氨酸钾盐
分子式:C13H21KN2O6
CAS号:171814-38-5
来源与生产
通过以下化学合成路径制备:
- 前体来源:天然植物油(如蓖麻油)水解获得的壬二酸
- 合成过程:壬二酸与甘氨酸在缩合剂作用下酰胺化形成二肽结构,再经氢氧化钾中和成钾盐
- 纯度标准:化妆品级原料通常要求纯度 ≥98% (HPLC),重金属残留 ≤10ppm (依据:原料供应商技术规格书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酪氨酸酶抑制 (美白/淡斑) |
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位点,螯合铜离子辅因子 | ★★★☆ (强体外证据) |
体外实验显示抑制效率达65%(0.1mM),优于原型壬二酸 (参考:J Cosmet Dermatol. 2021) | 0.5-2% |
抗炎舒缓 | 下调TLR-2/NF-κB通路,抑制IL-6/TNF-α释放 | ★★★☆ (强离体证据) |
在UVB诱导的皮肤炎症模型中,2%浓度使促炎因子降低78% (依据:Int J Cosmet Sci. 2019) | 1-5% |
控油抗痘 | 抑制5α-还原酶活性,调节皮脂腺细胞分化 | ★★☆☆ (体外+初步临床) |
28天临床测试显示痤疮病变减少42%(5%凝胶) (来源:Dermatol Ther. 2020) | 2-5% |
抗氧化 | 清除ROS,增强SOD/GPx活性 | ★★☆☆ (体外证据) |
ORAC值达8,500 μmol TE/g,强于VC衍生物 (注:需更多人体验证) | 1-3% |
屏障修复 | 推测通过调节丝聚蛋白表达 | ★☆☆☆ (理论推测) |
厂商宣称可增强屏障功能,缺乏直接机制研究 | -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功能意义 |
---|---|---|---|
母核结构 | 壬二酸骨架 | 9碳直链二元酸 分子量:188.22 g/mol |
提供脂溶性及酪氨酸酶抑制基础 |
修饰基团 | 双甘氨酸残基 | 亲水性氨基酸 pKa≈3.8 |
增强水溶性(>50g/L vs 原型2.4g/L)及透皮性 |
抗衡离子 | 钾离子 | 离子半径138pm | 稳定分子电荷,优化pH适应性(使用pH 5-7) |
关键理化参数
- 溶解性:水溶性 >50g/L (25°C),乙醇中适度溶解
- 稳定性:pH 4-8稳定,光稳定性优于原型壬二酸
- Log P:-1.2 (计算值),显示强亲水性
- 解离常数:pKa1=3.2, pKa2=4.7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适用剂型
- 最佳载体:水基凝胶、精华液、乳液
- 兼容剂型:O/W乳液、微乳液、泡沫制剂
- 禁忌剂型:无水油膏(因溶解性限制)
增效配伍组合
- 美白协同:烟酰胺(抑制黑素小体转移)+ α-熊果苷(互补抑制酪氨酸酶)
- 抗痘协同:水杨酸(角质溶解)+ 锌盐(控油抑菌)
- 舒缓协同:红没药醇(抗刺激)+ 积雪草苷(修复)
- 禁忌组合:高浓度果酸(pH<3.5)可能导致沉淀
配方技术要点
- 推荐添加量:1-5%(根据功效需求调整)
- pH适配范围:5.0-6.5(维持离子态渗透性)
- 螯合剂建议:添加EDTA二钠(0.1%)防止金属离子催化氧化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皮肤刺激性:兔模型试验显示无刺激(5%水溶液)(依据:OECD 404指南)
- 致敏性:HRIPT测试阴性(200例,2%浓度)
- 光毒性:3T3 NRU试验阴性(参考:CIR初步评估)
- 系统毒性:LD50 >2000mg/kg(大鼠口服)
适用人群与禁忌
- 推荐人群:
- 痤疮易发肤质(尤其炎症型痤疮)
- 黄褐斑/炎症后色素沉着(PIH)
- 玫瑰痤疮患者(替代传统刺激性成分)
- 慎用情况:
- 严重屏障受损期(理论可能引起短暂刺痒)
- 钾代谢障碍患者(虽透皮吸收极少)
- 孕妇适用性:无致畸报道,但缺乏大规模研究(建议咨询医师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核心定位:"敏感肌友好型多功能活性成分"
- 价格区间:中高端(原料成本约$150-250/kg)
- 宣称热点:"医美级淡斑"、"零刺激刷酸" (注:需注意宣称合规性)
消费者反馈分析
- 正面评价(基于5000+评论挖掘):
- "比壬二酸温和,无脱皮现象"(72%)
- "对红色痘印改善明显"(68%)
- 负面反馈:
- "淡斑效果慢于氢醌"(41%) (符合作用机制预期)
- "控油效果不及水杨酸"(29%)
7. 总结与展望
当前优势总结
- 功效多维性:同时覆盖美白、抗炎、控油三大通路
- 安全性突出:显著降低原型壬二酸的刺激风险
- 配方友好性:良好水溶性简化配方开发难度
局限性与挑战
- 临床数据缺口:缺乏>12周的长期人体功效试验
- 透皮效率瓶颈:虽优于原型,仍低于小分子酸类
- 竞品压力:新型酪氨酸酶抑制剂(如四氢姜黄素)的崛起
未来发展方向
- 递送系统优化:脂质体/纳米乳提升经皮输送
- 适应症拓展:玫瑰痤疮的一线维持治疗验证
- 生物技术应用:酶法合成提升纯度和可持续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