壬基酚聚醚-11

壬基酚聚醚-11

壬基酚聚醚-11
中文名:壬基酚聚醚-11
英文名:NONOXYNOL-11
别名:Nonoxynol-11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功效:表面剂, 乳化剂

成分简介

壬基酚聚醚-11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,广泛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。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乳化剂,帮助油性和水性成分均匀混合,形成稳定的乳液或霜体,提升产品质地和持久性。在护肤品中,如洗面奶和沐浴露,它提供清洁和起泡功能,有效去除污垢和油脂,同时减少皮肤刺激。在化妆品中,如粉底和口红,它作为增溶剂和分散剂,... 展开阅读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:壬基酚聚醚-11 (Nonoxynol-11)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壬基酚聚醚-11 (Nonoxynol-11)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,属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(APEO) 家族。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  • INCI名称: Nonoxynol-11
  • 化学式: C15H24O(C2H4O)11H
  • CAS号: 26027-38-3
  • 分子量范围: ~660 g/mol

来源与生产

通过乙氧基化反应合成:

  • 原料基础: 壬基酚 (源自石油的烷基酚) + 环氧乙烷 (11摩尔)
  • 生产工艺: 碱催化高压反应 (130-180°C)
  • 同系物特性: 实际产物为乙氧基化度分布 (n≈11的混合物)

(依据:Fiume et al., 2016; 欧洲化学品管理局注册数据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,其功效主要源于两亲分子结构: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
乳化作用 降低油/水界面张力,形成稳定胶束 ★★★☆ (充分证实) HLB值≈14.2,适合O/W乳液 (Rosen, 2004) 1-5%
清洁/卸妆 通过胶束增溶作用移除油溶性杂质 ★★★☆ (充分证实) CMC≈0.07mM,去污效率高于低乙氧基化同系物 0.5-10%
"温和性"宣称 理论推测:较长EO链降低蛋白变性能力 ★☆☆☆ (有限证据) 兔眼刺激试验仍显示轻度刺激 (ECHA, 2020) N/A
"增渗辅助"宣称 可能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 ★☆☆☆ (推测性) 无直接透皮研究,同系物显示弱促渗性 (Williams, 2003) N/A

注:★☆☆☆=有限证据/推测; ★★☆☆=中度证据; ★★★☆=强证据; CMC=临界胶束浓度; HLB=亲水亲油平衡值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主成分结构 对-壬基苯基聚氧乙烯醚 (11EO) 分子量分布:630-690 Da
关键杂质 1,4-二噁烷 (≤30ppm) IARC 2B类致癌物,需严格监控
同系物分布 乙氧基化度n=9-13 影响HLB值与溶解性
理化特性
  • 外观:淡黄色粘稠液体
  • 溶解性:易溶于水/乙醇,难溶于油
  • 浊点:~72°C (1%水溶液)
pH稳定性:2-12

(数据来源:ICSC 1078; Fiume et al., 2016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清洁类: 卸妆油(5-15%)、洗发水(1-3%)、沐浴露(1-5%)
  • 乳化体系: O/W乳液(1-4%)、防晒霜(2-5%)
  • 辅助功能: 增溶剂(0.5-2%)、分散剂

协同成分组合

  • 乳化增效: 鲸蜡硬脂醇 (提升膏体稳定性)
  • 粘度调节: 氯化钠/丙烯酸聚合物 (控制流变特性)
  • 温和性补偿: 两性表面活性剂 (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)

(应用数据: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 Assessments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风险评估

  • 皮肤刺激性: 兔试验显示轻度刺激 (0.5%溶液),破损皮肤禁用 (ECHA注册数据)
  • 眼刺激性: 浓度>1%可能引起结膜刺激
  • 环境毒性:
    • 生物降解性差 (仅20-40%)
    • 水生生物LC50(96h) = 2.5mg/L (鱼类)

法规状态

  • 欧盟: 未禁用,但需标注"含壬基酚聚醚" (EC No. 1272/2008)
  • 美国: CIR评估认为≤5%在冲洗产品安全 (Fiume et al., 2016)
  • 亚洲: 中国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未禁用但限制二噁烷杂质

使用禁忌

  • 避免使用人群: 眼周产品、婴幼儿产品、湿疹患者
  • 配方限制: 驻留型产品浓度≤1%,冲洗型≤5%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现状

  • 应用比例: 在表面活性剂市场占比<5% (因环境争议下降)
  • 价格定位: 中低价位 ($2.5-4/kg)
  • 主要替代品: 烷基葡萄糖苷、椰油酰基乙磺酸盐

消费者认知

  • 负面认知: 63%环保消费者主动避免"壬基酚"成分 (EWG 2022调查)
  • 标识策略: 部分品牌改用"泊洛沙姆"或隐藏于"表面活性剂"统称

7. 总结与展望

技术优势与局限

  • 优势: 高乳化效率、宽pH稳定性、低成本
  • 局限: 环境持久性、内分泌干扰疑虑 (Vinggaard et al., 2000)

未来发展趋势

  • 淘汰趋势: 欧盟考虑列入SVHC清单,国际品牌逐步淘汰
  • 改良方向: 开发支链烷基聚醚降低生态毒性
  • 替代方案: 生物表面活性剂 (鼠李糖脂/槐糖脂) 的工业化应用

专家建议

  • 在冲洗型产品中可谨慎使用 (浓度≤3%)
  • 优先选择乙氧基化度>12的同系物降低刺激
  • 必须监测二噁烷残留 (GC-MS法检测<10ppm)
  • 驻留型产品建议改用烷基多糖苷等绿色替代品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