壬二酸二钠

壬二酸二钠

壬二酸二钠
中文名:壬二酸二钠
英文名:DISODIUM AZEL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壬二酸二钠 (Disodium Azelate) 专业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INCI名称: Disodium Azelate

化学名: 壬二酸二钠盐

CAS号: 17265-14-4

分子式: C9H14Na2O4

结构特征: 直链九碳二羧酸的二钠盐形式

天然来源与生产

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:

  • 化学合成: 臭氧氧化油酸(C18:1)的工业级生产路线
  • 微生物发酵: 马拉色菌代谢壬二酸的单钠盐前体,经中和转化
  • 植物提取物衍生物: 小麦、黑麦等谷物中的天然壬二酸经中和反应

注:化妆品级原料需严格控制二甘醇等工艺残留物 (依据:IFSCC原料标准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作为壬二酸的水溶性衍生物,其核心机制源于在皮肤酸性环境下释放活性壬二酸分子: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抗痤疮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(靶向核糖体)
降低丝氨酸蛋白酶活性(减少炎症介质)
强(临床) 体外实验显示对C.acnes MIC=64μg/mL (参考:J Invest Dermatol 2018) 5-15%
抗炎 & 红斑改善 抑制TLR2/NF-κB通路
清除ROS
降低LL-37抗菌肽表达
强(临床) 酒渣鼻患者使用15%制剂4周后,IL-6降低42% (依据:Br J Dermatol 2020) 10-20%
角质调节 下调丝聚蛋白降解酶(减少角化异常)
抑制转谷氨酰胺酶活性
中(体外+离体) 3D表皮模型显示5%浓度使角质层厚度正常化 (参考:Exp Dermatol 2019) 5-10%
美白 & 色素沉着改善 竞争性抑制酪氨酸酶
抑制线粒体氧化还原酶(减少超氧化物)
强(临床) 黄褐斑患者使用20周后,MASI评分降低73% (依据:J Eur Acad Dermatol 2021) 10-20%
抗氧化强化屏障 激活Nrf2/ARE通路
上调谷胱甘肽合成酶
初步证据 离体皮肤显示1mM浓度使SOD活性↑18% (注:需临床验证) 未知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配方意义
主活性物 壬二酸二钠盐 分子量: 240.18 g/mol
pH(1%): 7.5-8.5
溶解性: 水>100g/L
提供水溶性前体,pH适应性更广
工艺相关杂质 辛二酸钠
己二酸钠
碳链长度差异(C7-C8) 需控制≤0.5%(影响功效特异性)
稳定性衍生物 壬二酸单钠盐 pKa1=4.55, pKa2=5.43 影响皮肤渗透动力学

结构-活性关系 (SAR)

  • 碳链长度: C9二羧酸具最佳酪氨酸酶抑制率(IC50=0.45mM)
  • 电荷状态: 二钠盐在中性配方稳定,皮肤酸性环境(pH5.5)转化为活性酸形式
  • 亲脂性: Log P=-1.2(盐形式)→ +0.3(酸形式),影响毛囊靶向性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适用剂型与技术

  • 最佳载体: 水凝胶(卡波姆体系)、液晶乳霜(增强渗透)
  • 特殊技术: 脂质体包封(解决pH依赖性)、离子对技术(与精胺酸复合)
  • 禁忌体系: 高浓度电解质溶液(导致盐析)

协同增效组合

  • 痤疮三联方案:
    • 4%烟酰胺(抑制皮脂导管角化)
    • 1%水杨酸(角质溶解)
    • 锌盐(抗菌增强)(协同指数CI=0.82)
  • 美白复合物:
    • 0.3%α-熊果苷(抑制酪氨酸酶活性)
    • 5%乙酰葡糖胺(抑制糖基化终产物)
  • 抗敏组合: 0.5%红没药醇+德敏舒(降低TRPV1激活风险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毒理学数据

  • 急性毒性: LD50(大鼠口服)>5000mg/kg(实际无毒级)
  • 皮肤刺激性: 兔模型测试(4%水溶液)PII=0.8(轻度刺激)
  • 眼刺激性: GHS类别2A(短暂刺激)

临床不良反应谱

  • 常见反应(发生率>5%): 短暂刺痛(16%)、轻度脱屑(9%)
  • 罕见反应(<0.1%): 接触性荨麻疹(与亚硫酸盐交叉反应)
  • 禁忌症: 对丙二醇基质敏感者

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

  • 推荐使用: 油痘肌(Ⅱ-Ⅳ型)、玫瑰痤疮、炎症后色素沉着
  • 谨慎使用: 屏障受损期(需搭配神经酰胺)、孕妇(C类数据有限)
  • 光安全性: 无光毒性(3T3 NRU试验阴性),但高浓度(>15%)可能增加UV敏感

(依据:CIR最终安全评估报告2022更新版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分析

  • 价格区间: 中高端(活性成分成本≈$85/kg)
  • 宣称热点: "敏感肌可用酸类"、"无氢醌替代方案"
  • 剂型趋势: 微囊凝胶(占新品62%)、面膜(33%促渗体系)

消费者认知误区

  • "天然来源=绝对安全" → 忽略工艺杂质风险
  • "立即祛痘" → 实际需4-8周起效
  • 正确认知: pH值依赖性(需在皮肤转化)

7. 总结与展望

当前价值评估

  • 优势: 多通路抗炎机制、罕见双重适应症(痤疮+玫瑰痤疮)、妊娠期相对安全
  • 局限: 水溶液稳定性挑战(pH>7易水解)、透皮效率待优化(Kp=2.1×10-6cm/h)

前沿研究方向

  • 递送系统: 金属有机框架(MOF)载药(提升生物利用度3.8倍)
  • 新适应症: 头皮脂溢性皮炎(抑制马拉色菌生物膜)
  • 绿色合成: 酶催化氧化法(减少重金属催化剂残留)

专家建议

在痤疮治疗中作为维A酸替代方案时,推荐"渐进式应用策略":前2周隔日使用+舒缓基质,后续过渡至每日两次。与防晒剂复配时需避免氧化锌(pH>8可能形成不溶性盐)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