酵母菌/木醋杆菌/红茶发酵产物

酵母菌/木醋杆菌/红茶发酵产物

酵母菌/木醋杆菌/红茶发酵产物
中文名:酵母菌/木醋杆菌/红茶发酵产物
英文名:SACCHAROMYCES/XYLINUM/BLACK TEA FERMENT
别名:红茶菌、康普茶、海宝、蘑菇茶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功效:皮肤调理剂、抗氧化剂、抗衰 / 抗皱剂

成分简介

酵母菌/木醋杆菌/红茶发酵产物是一种复合发酵成分,在护肤和化妆品中具有多种功效。首先,它富含氨基酸、维生素和矿物质,能有效保湿皮肤,增强皮肤屏障功能,减少水分流失。其次,发酵过程产生的抗氧化物质如多酚,能中和自由基,延缓皮肤老化,改善细纹和皱纹。此外,该成分具有抗炎和舒缓作用,适合敏感肌肤,能减少红... 展开阅读

成分详细分析

专业化妆品成分报告:酵母菌/木醋杆菌/红茶发酵产物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Saccharomyces/Xylinum/Black Tea Ferment Filtrate (酵母菌/木醋杆菌/红茶发酵产物滤液)

来源与制备工艺

通过三步发酵工艺制备:

  • 红茶基质的制备:选用Camellia sinensis茶叶经氧化发酵制成红茶浸提液
  • 初级发酵:接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(酿酒酵母)进行酒精发酵 (约5-7天)
  • 次级发酵:引入Komagataeibacter xylinus(木醋杆菌,旧称Acetobacter xylinum)进行醋酸发酵 (约14-21天)
  • 最终产物经灭菌、过滤后获得含有代谢产物的滤液

历史应用背景

源于东亚传统发酵护肤实践(如韩国"经发酵"护肤品),2010年后被SK-II"Pitera®"等商业化产品推广,现成为"益生菌护肤"代表成分(注:历史应用多基于经验,现代科学机制研究仍在深化) (参考:J. Cosmet. Sci., 2016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屏障功能强化
详细机制:

• 上调丝聚蛋白(FLG)、兜甲蛋白(LOR)基因表达
• 促进神经酰胺合成酶活性
• 增强紧密连接蛋白(occludin, claudin-1)表达

★★★☆
(体外+人体试验)
经表皮失水(TEWL)降低19.2%,角质层含水量提升27%(双盲对照, n=32) ≥3%滤液
抗氧化保护
详细机制:

• 含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类似物
• 多酚代谢物螯合金属离子
• 激活Nrf2-ARE通路

★★★
(体外+离体)
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达87%(vs 5%VC的92%)(J. Agric. Food Chem., 2018) 1-5%滤液
微生态平衡
详细机制:

• 提供益生元(低聚糖/有机酸)
• 抑制Cutibacterium acnes生长
• 调节TLR2/NF-κB炎症通路

★★☆
(体外为主)
痤疮丙酸杆菌抑制率62%(10%浓度)(离体皮肤模型) 5-10%滤液
抗老化
详细机制:

• 抑制MMP-1/MMP-3胶原降解酶
• 促进I型胶原蛋白合成
• 含小分子肽刺激成纤维细胞

★★☆
(体外+初步人体)
8周后皱纹深度减少18.7%(VISIA®检测, n=25) ≥5%滤液
"排毒"功效 机制未明确,可能关联抗氧化作用
(缺乏证据)
无可靠人体试验支持 N/A

*注:"排毒"为市场宣称概念,缺乏皮肤毒理学定义和验证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生物活性
有机酸 • 醋酸(20-100ppm)
• 葡糖酸
• 乳酸
水溶性
pH 3.8-4.5
角质更新调节
微环境pH调控
氨基酸/肽类 • 谷胱甘肽(0.01-0.1%)
• 二肽/三肽混合物
分子量<500Da
热不稳定
抗氧化
细胞信号传导
维生素 • B族维生素(B3,B5,B6)
• 维生素C衍生物
光敏感
水溶性
辅酶功能
抗氧化协同
多糖类 • 细菌纤维素碎片
• β-葡聚糖
高分子量
胶体性质
成膜保湿
免疫调节
多酚衍生物 • 茶黄素-3-没食子酸酯
• 发酵儿茶素
氧化敏感性
黄褐色
自由基清除
抗光老化

*注:具体成分比例受菌种/发酵参数显著影响,厂商通常保密配方 (来源:Fermentation, 2021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应用产品类型

  • 精华液/化妆水:主要载体形式(占比70-95%)
  • 乳液/面霜:添加量通常3-8%
  • 面膜:高浓度应用(可达15%)

配方技术要点

  • pH兼容性:需维持pH 4.0-5.5以保持活性
  • 防腐挑战:含有机酸具自防腐性,但仍需复配防腐体系
  • 热敏感性:避免>40°C加热防止肽类降解

增效组合方案

协同成分 作用机制 实证效果
透明质酸钠 互补保湿机制
(小分子渗透+大分子成膜)
保湿时长延长2.3倍(Corneometer®检测)
烟酰胺 共同激活屏障相关基因
增强NADPH抗氧化网络
神经酰胺合成提升40%(离体皮肤)
α-葡聚寡糖 益生元效应放大微生物组调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率提高68%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(最高浓度10%)(CIR, 2019)
  • 致敏率:<0.3%(斑贴试验,n=1200)(Dermatitis, 2020)
  • 微生物风险:发酵后经0.22μm过滤+巴氏灭菌

适用人群警示

  • 适用:干性/油性/老化皮肤(需调整配方载体)
  • 谨慎使用
    • 重度玫瑰痤疮(有机酸可能刺激)
    • 真菌性痤疮(理论风险,缺乏临床报告)
  • 禁忌:对酵母发酵物过敏史患者

使用注意事项

  • 避免与高浓度VC(>10%)/果酸(pH<3.5)直接复配
  • 开封后需6个月内用完(活性成分衰减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定位

  • 高端抗老线:作为核心活性物(如SK-II, Amorepacific)
  • "纯净美容":宣称"天然发酵"概念
  • 微生态护肤:与益生元/后生元组合营销

消费者认知偏差

  • 过度期待"即时焕肤"效果(实际需4-8周起效)
  • 混淆"发酵产物"与"活菌"概念(实际不含活微生物)
  • 误认为所有发酵产物效果等同(菌株差异显著)

监管标注要求

需明确标注:"Saccharomyces/Xylinum/Black Tea Ferment Filtrate"
禁止标注:"活酵母"、"红茶提取物"等误导性名称(FDA/EC法规)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

  • 多效性活性平台:提供氨基酸/有机酸/多酚复合活性物
  • 生物利用度优势:小分子代谢物增强透皮效率
  • 可持续性:生物发酵过程碳足迹低于化学合成

技术局限

  • 批间稳定性控制挑战(受原料/发酵参数影响)
  • 特征性气味需调香掩盖
  • 高浓度应用可能产生粘腻感

前沿研究方向

  • 精准发酵:基因编辑菌株定向产生活性肽
  • 微囊化技术:提高热/光敏感成分稳定性
  • 微生物组研究:特定菌株发酵产物与皮肤菌群互作机制

应用前景

个性化发酵产物发展:根据皮肤类型/状态定制发酵菌种组合及代谢产物谱,结合AI优化发酵参数(Trends Biotechnol., 2022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