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18-20 烷甘醇异硬脂酸酯
C18-20 烷甘醇异硬脂酸酯

中文名:C18-20 烷甘醇异硬脂酸酯
英文名:C18-20 GLYCOL ISOSTEAR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乳化剂
成分详细分析
C18-20 烷甘醇异硬脂酸酯专业科学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
C18-20 Alkyl Glycol Isostearate(C18-20 烷甘醇异硬脂酸酯)属于酯类润肤剂,是长链脂肪醇(C18-20)与异硬脂酸通过酯化反应合成的衍生物。
来源与制备
- 原料来源:通常通过石油基或植物基C18-20脂肪醇与异硬脂酸(可能源自橄榄油、葵花籽油等)酯化合成 (参考:化妆品原料供应商技术资料)
- 商业化产品:常见于乳液、膏霜、防晒产品中作为乳化稳定剂和肤感调节剂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润肤与屏障支持 | 填充角质层脂质间隙,减少TEWL(经皮水分流失) | 高(体外及离体皮肤模型验证) | 与神经酰胺协同可提升屏障修复效果 (依据: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, 2020) | 1-5% |
提升配方延展性 | 降低油相表面张力,促进均匀铺展 | 高(流变学测试证实) | 显著降低膏体黏稠度(降低约30%) (参考: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18) | 0.5-3% |
抗氧化辅助作用 | 理论推测:酯键可能捕获自由基 | 低(仅体外化学测试) | 需与经典抗氧化剂(如VE)联用 | 未知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C18-20烷基链 | 十八烷醇、二十烷醇异构体 | 疏水性,碳链长度影响熔点(40-60℃) |
异硬脂酸酯 | 甲基分支的C18脂肪酸酯 | 比直链硬脂酸酯更轻质,降低油腻感 |
微量成分 | 未反应醇/酸(<1%) | 需符合ISO 16128天然度标准 (来源:原料COA分析报告)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类型
- W/O乳化体系:与聚甘油类乳化剂协同稳定
- 防晒产品:提升SPF活性物的分散性
- 哑光面霜:搭配硅弹体控制光泽度
增效组合
- 与神经酰胺:模拟天然脂质结构 (依据:皮肤屏障修复研究)
- 与硅油:优化铺展性与持久性
- 与透明质酸: 理论推测可能促进水合作用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1(安全)(参考:CIR 2019年度报告)
- 致痘性:低(comedogenicity 0-1)
- 敏感肌测试:48小时封闭测试无刺激 (来源:厂商临床数据)
适用性限制
- 避免场景:破损皮肤、已知酯类过敏者
- 气候适配:更适合干燥环境(高湿度下可能显油腻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中高端护肤线:常见于"屏障修护"概念产品
- 宣称趋势:与"纯净美妆"概念结合(需验证原料来源)
消费者教育要点
- 正确认知:非活性成分,主要优化产品性能
- 常见误解:与矿物油混淆(实际更接近植物酯类)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价值:作为多功能酯类,在配方稳定性和肤感调节方面表现突出,但需明确区分其基础功效(润肤、乳化)与延伸宣称(如抗氧化)。
研究方向:
- 分支结构对皮肤渗透性的影响
- 与微生物组交互作用的潜在研究 (注:目前尚无直接证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