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18-36 酸甘油三酯
C18-36 酸甘油三酯

中文名:C18-36 酸甘油三酯
英文名:C18-36 ACID TRIGLYCERID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柔润剂
成分详细分析
C18-36 酸甘油三酯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
C18-36 Acid Triglyceride(C18-36 酸甘油三酯)属于混合脂肪酸甘油三酯类化合物,主要由碳链长度为C18至C36的饱和脂肪酸与甘油酯化形成。(依据:国际化妆品成分命名手册,INCI 2023)
天然来源与工业制备
- 天然来源:部分植物油脂(如氢化葵花籽油、棕榈油)的分馏产物。
- 工业制备:通过脂肪酸分馏、选择性氢化与甘油酯化反应合成,严格控制碳链长度分布。(参考: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' Society, 2018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润肤与屏障修复 | 填补角质层脂质间隙,增强皮肤屏障完整性;降低经皮水分流失(TEWL) | 强(多项体外及临床研究) | 在离体皮肤模型中显示与天然神经酰胺的协同效应(依据:Dermat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, 2020) | 1-5% |
增稠与稳定性调节 | 高熔点特性可调整配方流变学特性 | 强(工业应用验证) | 广泛应用于膏霜类产品中作为非离子型增稠剂 | 0.5-3% |
抗氧化辅助作用 | 可能通过物理屏障减少氧化应激 | 弱(理论推测) | 注:缺乏直接证据,需配合其他抗氧化剂 | N/A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长链饱和脂肪酸酯 | 花生酸(C20:0)甘油三酯 | 熔点范围:50-70℃,脂溶性 |
超长链脂肪酸酯 | 蜡酸(C26:0)甘油三酯 | 高稳定性,低挥发性 |
碳链分布特征:典型商业产品中,C22-C28占比约60%,C18-C20占30%,其余为更长链组分。(来源:供应商技术资料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膏霜类产品:作为主要脂质基质(用量3-10%)
- 防晒产品:增强SPF值的耐久性
- 彩妆产品:改善延展性与附着性
已验证的协同成分
- 神经酰胺:共同修复屏障功能
- 硅弹性体:提升肤感细腻度
- 抗氧化剂(如维生素E):延长配方稳定性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结论
- CIR评估:安全用于化妆品(最高用量15%)(依据:CIR 2015最终报告)
- 致痘性:低风险(comedogenicity rating: 1)
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对极度敏感肌肤建议先进行斑贴测试,虽过敏率低于0.01%。(参考:Clinical Toxicology in Dermatology, 2019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分析
- 中高端抗衰老产品:常与"屏障修复"概念绑定
- 纯净美妆(Clean Beauty):部分品牌强调其植物来源属性
消费者认知误区
"天然等同安全"的误解需纠正,其工业制备过程仍涉及化学改性。注:此宣称需谨慎传达科学事实
7. 总结与展望
C18-36 酸甘油三酯作为多功能脂质基质,在配方技术和功效实现上具有显著价值。未来研究方向包括:
- 精确碳链长度控制对屏障功能的影响机制
- 与皮肤微生物组的潜在相互作用
(报告生成日期:2023年10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