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18-36 酸

C18-36 酸

C18-36 酸
中文名:C18-36 酸
英文名:C18-36 ACID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C18-36 酸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

C18-36 Acid(国际化妆品原料命名),属于长链脂肪酸混合物,主要由碳链长度为C18至C36的饱和脂肪酸组成 (参考:International Cosmetic Ingredient Dictionary)

来源与生产

  • 主要来源:天然植物蜡(如小烛树蜡、巴西棕榈蜡)水解产物或石油衍生物合成 (依据:CIR安全评估报告,2016)
  • 纯度标准:工业级通常含60-80%目标碳链脂肪酸,其余为异构体或短链杂质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封闭性保湿 在皮肤表面形成疏水膜,降低经皮水分流失率(TEWL) 强(多项人体试验验证) 可使TEWL降低40-60% (依据: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, 2018) 5-15%
膏体稳定剂 与金属离子形成皂化结构,增强配方结晶网络 强(工业应用验证) 提升蜡基配方熔点5-10℃ 3-8%
皮肤屏障修复 理论推测可能补充角质层脂肪酸 弱(仅体外研究) 离体实验显示可整合入板层小体 (参考:Experimental Dermatology, 2015) 未知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饱和直链脂肪酸 C22酸(山嵛酸)、C24酸(木蜡酸) 熔点70-80℃,logP>8
支链脂肪酸 异构C28酸 熔点降低15-20℃
微量成分 C18:1(油酸) 占比<5%,影响结晶行为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唇膏/棒状产品:占比12-25%,提供结构硬度
  • 高熔点膏霜:与蜂蜡协同(3:1比例最佳)
  • 防水配方:配合聚乙烯增强膜连续性

增效组合

  • +氢化植物油:提升延展性(粘度降低30%)
  • +硅弹体:改善涂抹顺滑感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数据

  • CIR评级:1(安全)(依据:CIR最终报告,2016)
  • 致痘风险:低(comedogenicity指数<1)

使用限制

  • 敏感肌注意:高浓度可能诱发毛囊角化
  • 配伍禁忌:与阴离子表活易形成不溶物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主要作为功能性基质成分应用于:

  • 男士须后棒(占比18%)
  • 高端哑光唇膏(市场宣称"无油配方"关键组分)

注:部分品牌宣传"天然来源"概念,实际工业产品多为合成混合

7. 总结与展望

技术优势:成本效益比优异($3-5/kg),熔点调节范围广

研究缺口:缺乏精准碳链分布对功效影响的研究

未来方向:分子蒸馏提纯技术可能提升功效特异性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