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18-38 醇羟基硬脂酰硬脂酸酯
C18-38 醇羟基硬脂酰硬脂酸酯

中文名:C18-38 醇羟基硬脂酰硬脂酸酯
英文名:C18-38 ALKYL HYDROXYSTEAROYL STEAR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C18-38 醇羟基硬脂酰硬脂酸酯专业研究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
INCI名称: C18-38 Alkyl Hydroxystearoyl Stearate
化学类别: 混合长链脂肪醇与羟基硬脂酸的酯化衍生物,属非离子型酯类润肤剂 (依据:IUPAC命名规则及化妆品原料手册)
来源与制备
- 原料来源: 合成来源,通过C18-38脂肪醇与羟基硬脂酸的酯化反应制备
- 典型纯度: ≥95%(含微量未反应原料及副产物)(参考:厂商技术数据表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主要功效与科学依据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润肤与屏障修复 | 填补角质层脂质间隙,模拟天然皮肤脂质结构 | 强(体外+离体模型) | 经皮水分丢失率(TEWL)降低23%(依据:2018年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研究) | 3-10% |
乳化稳定 | 分子结构中羟基与酯键的极性差异形成液晶结构 | 强(配方实验证实) | 提升W/O体系稳定性达6个月(参考:化妆品技术协会白皮书) | 1-5% |
抗氧化辅助 | 可能通过酯键水解释放羟基硬脂酸 | 理论推测 | 体外显示微弱自由基清除活性(注:需更多人体研究验证) | 未确定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C18-38混合醇羟基硬脂酸酯 | Hydroxystearoyl stearate (C36) | 熔点42-48℃,HLB值~4.5 |
游离醇残留 | C22-C28直链醇 | ≤3%,影响肤感顺滑度 |
副产物 | 二聚酯 | ≤2%,可能增强油相稠度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体系
- 主要应用: W/O膏霜(防晒/彩妆)、唇膏基质、无水配方
- 推荐浓度: 2-8%(依体系需求调整)
增效组合
- 与硅油配伍: 提升铺展性,降低粘腻感(实验数据:降低摩擦系数27%)
- 与神经酰胺联用: 增强屏障修复效果(协同提升角质层含水量19%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风险评估
- CIR评级: 安全(2015年评估)(无刺激性/致敏性报告)
- 眼周适用性: 需配合缓释技术(原形式可能致轻微刺激)
适用肤质
- 最佳适用: 干性至混合性皮肤
- 谨慎使用: 油性痤疮肌(可能致闭合性粉刺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商业宣传趋势
- 主要宣称: "仿生脂质"、"长效保湿"
- 过度营销警示: 部分品牌夸大其"抗衰老"功效(缺乏直接证据支持)
7. 总结与展望
作为多功能酯类原料,C18-38 醇羟基硬脂酰硬脂酸酯在润肤与配方稳定性方面表现突出,但需理性看待其功效范围。未来研究可聚焦:
- 分子结构修饰提升生物可利用度
- 与微生物组互作机制探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