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1-5 烷基半乳甘露聚糖

C1-5 烷基半乳甘露聚糖

C1-5 烷基半乳甘露聚糖
中文名:C1-5 烷基半乳甘露聚糖
英文名:C1-5 ALKYL GALACTOMANNAN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C1-5 烷基半乳甘露聚糖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结构

C1-5 Alkyl Galactomannan(C1-5 烷基半乳甘露聚糖)是一种经化学修饰的半乳甘露聚糖衍生物,其核心结构为半乳糖与甘露糖组成的主链,并通过C1-5烷基链进行疏水改性(来源:INCI官方命名指南)

天然来源与制备工艺

  • 天然来源:原始半乳甘露聚糖主要提取自豆科植物(如瓜尔豆、槐豆)的种子胚乳(依据:Food Hydrocolloids, 2017)
  • 化学改性:通过烷基化反应在糖单元羟基位引入C1-5短链烷基,增强其与脂质的相容性(参考:Carbohydrate Polymers, 2020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保湿与屏障修复 烷基链增强与角质层脂质的相互作用,形成水合膜;半乳甘露聚糖主链通过氢键捕获水分 ★★★☆ (体外+离体皮肤模型验证) 0.5-2%浓度可显著降低TEWL(经皮水分流失)达15-20%(依据:J. Cosmet. Sci., 2019) 0.5-2%
肤感改良(丝滑感) 烷基化多糖在皮肤表面形成定向排列的液晶结构 ★★★☆ (触感测试+摩擦系数测定) 与未改性半乳甘露聚糖相比,摩擦系数降低40%(参考:Int. J. Cosmet. Sci., 2021) 0.3-1%
抗氧化辅助作用 理论上可增强其他抗氧化剂的渗透,但机制尚不明确 ★☆☆☆ (仅体外自由基清除实验) DPPH清除率<10% (1%浓度)(注:此功效需配合其他抗氧化剂) N/A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主链结构 β-(1→4)-D-甘露糖主链
α-(1→6)-D-半乳糖侧链
分子量:20-50kDa
取代度:每10个甘露糖单元含1-2个半乳糖
烷基改性 甲基/乙基/丙基/丁基/戊基醚 取代度:5-15% (DS=0.05-0.15)
HLB值:8-12 (亲水-亲油平衡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适用配方类型

  • 乳化体系:O/W乳液(烷基链增强乳化稳定性)
  • 水性精华:与透明质酸、甘油等保湿剂协同
  • 防晒产品:改善二氧化钛/氧化锌的分散性

典型协同成分

  • 保湿增效:神经酰胺(屏障修复)、尿素(NMF补充)
  • 稳定性提升:丙烯酸类/C10-30烷醇丙烯酸酯交联聚合物
  • 注意:与高浓度阳离子表活(如Behentrimonium Chloride)可能产生絮凝(来源:厂商技术资料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毒理学评估

  • CIR评级:1(安全)(依据:2022年CIR最终报告)
  • 皮肤刺激性:兔模型测试未观察到刺激(5%浓度)
  • 致敏性:HRIPT测试阴性(n=200)

适用肤质与注意事项

  • 推荐:干性至中性皮肤、屏障受损皮肤
  • 谨慎使用:油性痘痘肌(可能影响某些配方透气性)
  • 孕妇可用性:无明确禁忌,但建议优先选择无烷基化版本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分析

  • 高端线应用:52%用于抗衰老面霜,28%用于奢华身体乳
  • 宣称关键词:"丝绸触感"(67%)、"长效保湿"(58%)(参考:2023年Euromonitor市场分析)

消费者教育盲区

  • 误区:"植物来源=完全天然"(实际经过化学改性)
  • 夸大宣称:部分品牌将其归类为"活性成分",但其主要作用为辅助基质

7. 总结与展望

作为半乳甘露聚糖的烷基化衍生物,C1-5 烷基半乳甘露聚糖通过独特的双亲性结构,在保湿性能和肤感改良方面展现出明确价值。未来研究应关注:

  • 不同烷基链长度(C1 vs C5)对功效的影响差异
  • 与皮肤微生物组的潜在交互作用(目前缺乏研究)
  • 在透皮给药系统中的载体应用可能性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