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14-22 醇

C14-22 醇

C14-22 醇
中文名:C14-22 醇
英文名:C14-22 ALCOHOLS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C14-22 醇专业科学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C14-22 Alcohols(C14-22 醇)

化学来源

  • 主要来源于植物或石油基原料的合成或半合成工艺 (参考:CIR安全评估报告)
  • 常见商业化来源包括椰子油、棕榈油衍生的脂肪酸氢化反应

物理性质

  • 外观: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
  • 溶解性:脂溶性,不溶于水
  • 熔点范围:50-70°C(取决于碳链分布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主要功效与科学依据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
润肤剂 填补角质层脂质间隙,降低经皮水分流失(TEWL) 强(多项临床研究) 可提升皮肤 hydration值15-20% (依据:2018年JCD研究)
增稠/稳定剂 与乳化剂形成液晶结构,调节体系流变特性 强(配方实证) 在O/W乳液中浓度≥2%时显著改善稳定性
屏障修复辅助 可能促进神经酰胺排列有序性 理论推测 体外研究显示可优化脂质层结构 (需进一步人体验证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碳链特性 配方影响
长链脂肪醇 Cetyl Alcohol (C16)
Stearyl Alcohol (C18)
碳链长度14-22 提供固体基质,影响熔点
混合比例 典型比例C16:C18 ≈ 3:1 厂商定制化分布 决定最终稠度与铺展性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典型应用类型

  • 乳霜/乳液:占比1-5%作为主要润肤剂
  • 防晒产品:协助分散无机防晒剂
  • 彩妆:唇膏/粉饼的粘结基质

增效组合

  • 脂肪酸+碱性物质:形成皂基增强清洁力
  • 硅弹性体:改善产品涂抹顺滑度
  • 神经酰胺潜在协同修复效果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(最高浓度25%) (参考:2019年CIR最终报告)
  • 无已知系统性毒性皮肤渗透性

注意事项

  • 极低概率导致粉刺(comedogenicity评分1-2)
  • 敏感肌建议先局部测试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宣称策略

  • 常作为"天然来源"成分营销 *注:实际多为合成工艺*
  • 多与"屏障修复"概念绑定 (需科学谨慎表述)

消费者误区

  • 与短链醇(如酒精)混淆,误认为有刺激性
  • 低估其基础功效(如物理稳定性贡献)

7. 总结与展望

C14-22 醇作为经典多功能原料,其润肤与配方稳定性价值已获充分验证。未来研究可深入探索:

  • 特定碳链比例对屏障功能的精准影响
  • 皮肤微生物组的潜在互动机制

注:本报告基于公开研究数据,实际配方表现可能因生产工艺差异而变化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