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14-18 烯烃磺酸钠
C14-18 烯烃磺酸钠

中文名:C14-18 烯烃磺酸钠
英文名:SODIUM C14-18 OLEFIN SULFON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表面剂
成分详细分析
C14-18 烯烃磺酸钠专业科学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C14-18 烯烃磺酸钠 (Sodium C14-18 Olefin Sulfonate)
化学类别
-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
- 磺酸盐类化合物
来源与生产
主要通过石油化工原料(C14-18 α-烯烃)经磺化反应和中和反应制得 (参考:Surfactant Science Series, Vol. 56)。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作用机制
- 表面活性作用:降低表面张力,通过亲水-亲油平衡(HLB值~40)实现清洁
- 胶束形成:临界胶束浓度(CMC)约0.1-0.2 wt% (依据: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, 2005)
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 |
---|---|---|---|
深层清洁 | 通过胶束包裹油溶性污垢 | ★★★☆ (强) |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清除率>85% (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10) |
"温和不刺激" | 相比SLS更少破坏角质层 | ★★☆☆ (中等) | 体外测试显示比SLS低30%刺激性 (厂商资料,需验证)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羟烷基磺酸盐 | C14H29SO3Na | pH 6-8(1%水溶液) |
烯烃磺酸盐 | C16H31SO3Na | CMC 0.15 wt%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常见应用类型
- 洁面产品(沐浴露、洗面奶)
- 洗发水(尤其去油型)
典型协同成分
-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:降低刺激性
- PEG-7 甘油椰油酸酯:增强泡沫稳定性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性要点
- CIR评级:安全(1-5%浓度)(参考:CIR 2016评估)
- 潜在风险:过度清洁可能破坏皮肤屏障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常被宣传为"SLS替代品",但实际仍属强力清洁剂 (来源:消费者调查报告,2022)。
7. 总结与展望
有效但需谨慎配比的清洁成分,未来研究方向包括:
- 分子结构修饰降低刺激性
- 与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