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果槲寄生叶提取物
白果槲寄生(VISCUM ALBUM)叶提取物

中文名:白果槲寄生叶提取物
英文名:VISCUM ALBUM (MISTLETOE) LEAF EXTRACT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镇静消炎
成分详细分析
白果槲寄生(VISCUM ALBUM)叶提取物专业科学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 & 植物学背景
INCI名称: VISCUM ALBUM LEAF EXTRACT
物种分类: 桑寄生科(Loranthaceae),槲寄生属(Viscum),Viscum album L. (依据:ITIS全球物种数据库)
提取方法与来源
- 常见提取溶剂: 水、乙醇或水醇混合体系 (参考:CosIng欧盟化妆品原料数据库)
- 主要产地: 欧洲、亚洲温带地区,寄生宿主包括苹果树、橡树等阔叶树种
- 活性部位: 新鲜或干燥叶片,部分含少量茎部成分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抗氧化 | 清除ROS(如·OH、O2-),激活Nrf2/ARE通路 (依据:2017年J Ethnopharmacol研究) | 体外+离体皮肤模型证实 | 含槲寄生凝集素(VAA)可抑制脂质过氧化达62% (1%提取物) | 0.5-2% |
抗炎 | 抑制COX-2、TNF-α和IL-6分泌,阻断NF-κB通路 *注:机制基于小鼠巨噬细胞模型 | 体外证据明确,人体待验证 | 乙醇提取物在50μg/mL浓度下抑制炎症因子效果优于水提物 | 未知 |
促进胶原合成 | 厂商宣称通过激活TGF-β信号 (来源:厂商资料,无公开研究支持) | 理论推测 | - | -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生物活性关联 |
---|---|---|---|
凝集素类 | Viscumin(ML-Ⅰ)、Viscotoxin A2 | 糖蛋白,热不稳定 | 免疫调节、细胞凋亡诱导 *高浓度可能具细胞毒性 |
黄酮类 | 槲寄生苷、山奈酚-3-O-葡糖苷 | 极性中等,乙醇提取率高 | 抗氧化主力成分 (ORAC值≥800μmol TE/g) |
木质素类 | 松脂醇、落叶松脂素 | 非极性,需有机溶剂提取 | 潜在抗炎作用 (参考:2019Phytochem Rev)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适用配方类型
- 水基体系: 精华液、喷雾 (水提物优先)
- 醇基体系: 安瓶、角质调理产品 (乙醇提物活性更高)
- 禁忌体系: 高温乳化产品 (凝集素易失活)
增效组合
- 抗氧化协同: 维生素E + 白果槲寄生提取物 → 自由基清除率提升1.8倍 (依据:2020年Cosmetics研究)
- 舒缓协同: 红没药醇 + 槲寄生提取物 → 降低TRPV1激活率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- CIR评估: 1-5%浓度无刺激记录 (参考:CIR 2019最终报告)
- 特殊注意:
- 孕妇慎用 (含潜在子宫收缩成分)
- 破损皮肤可能引发刺痛 *注:个案报告
- 过敏风险: 低于0.3% (欧盟过敏原数据库统计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主要概念: "植物免疫调节"、"森林疗法成分" (来源:2022年市场调研)
- 高端线应用: 欧洲有机品牌偏爱其"传统药用"背景
- 消费者误区: 常与"寄生"负面联想关联,需教育传播
7. 总结与展望
现有优势: 明确的抗氧化/抗炎活性,丰富的传统应用数据支撑
研究缺口: 缺乏标准化活性指标 (如VAA含量阈值),人体临床数据不足
未来方向: 开发稳定化提取工艺,探索与微生物组的交互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