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肽二氨基丁酰苄基酰胺二乙酸盐

二肽二氨基丁酰苄基酰胺二乙酸盐

二肽二氨基丁酰苄基酰胺二乙酸盐
中文名:二肽二氨基丁酰苄基酰胺二乙酸盐
英文名:DIPEPTIDE DIAMINOBUTYROYL BENZYLAMIDE DIACETATE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保湿

成分详细分析

二肽二氨基丁酰苄基酰胺二乙酸盐专业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别名

INCI名称: Dipeptide Diaminobutyroyl Benzylamide Diacetate

常见别名: 二肽-2、乙酰基四肽-2(部分厂商命名)(注:命名差异需结合CAS号确认)

来源与生产

  • 合成方式: 固相肽合成(SPPS)人工合成
  • 分子量: 约523.6 Da
  • CAS号: 823202-99-9
  • 首次商业化应用: 2006年由法国Sederma公司推出(商品名:Syn®-Ake(来源:专利EP1622977B1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类肉毒杆菌效应 竞争性抑制乙酰胆碱受体(nAChR α1/β1/γ/δ亚基),阻断神经肌肉信号传导 体外研究+离体模型证实(依据:J Cosmet Dermatol. 2007) 减少肌肉收缩幅度达32%(0.5%浓度) 0.1%-1%
动态纹改善 通过上述机制减少表情肌反复收缩导致的皮肤折叠 人体临床(n=22,12周)(参考:Sederma临床档案) 鱼尾纹深度减少17%(1%浓度凝胶) ≥0.5%
胶原保护作用 理论推测:减少机械张力对真皮胶原的持续牵拉 无直接证据 需更多长期研究验证 未知
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:

该肽段通过模拟Waglerin-1(蝮蛇毒素衍生肽)的结构特征,选择性结合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γ和δ亚基。体外电生理研究显示其抑制效力约为肉毒毒素的1/1000,但具备完全可逆性和剂量依赖性(依据:Mol Pharmacol. 2005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
合成修饰肽 二肽二氨基丁酰苄基酰胺二乙酸盐 水溶性(>50mg/mL,pH6) C端苄基酰胺化+N端乙酰化
衍生物 游离碱形式(无乙酸盐) 稳定性较差 需盐形式保持活性

分子结构特性

  • 序列: Ac-Dab-Bn(Dab=二氨基丁酸,Bn=苄基)
  • 关键修饰:
    • C端酰胺化增强膜穿透性
    • 乙酰化保护N端抗降解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典型应用类型

  • 抗皱精华/霜: 常与透明质酸、Matrixyl®复合
  • 眼周产品: 配合咖啡因改善水肿
  • 注射替代疗法: 微针导入系统(浓度可达2%)

已验证协同成分

  • 乙酰基六肽-8(Argireline): 双重阻断SNARE复合体形成
  • 四肽-3: 促进基底膜蛋白合成
  • 烟酰胺: 增强皮肤屏障功能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数据

  • CIR评估: 1%浓度无刺激性(2015)(参考:CIR Final Report)
  • 致敏率: <0.3%(200例斑贴试验)
  • 系统毒性: 无(经皮吸收率<0.01%)

适用禁忌

  • 重症肌无力患者禁用(可能加重症状)
  • 孕期安全性未建立(建议避免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"注射替代"概念的核心成分
  • 高端抗衰线的常备活性物(价格$200-500/kg)

认知误区

  • "媲美肉毒注射效果" - 实际需持续使用且效果有限
  • "即刻除皱" - 通常需4-8周见效

7. 总结与展望

作为首批商业化神经递质抑制肽,其机制明确性优于多数抗皱肽。但需注意:

  • 动态纹改善效果存在个体差异
  • 与真皮重塑类成分(如维A酸)联用策略待优化

未来方向: 开发靶向性更强的类似物(如选择性α7 nAChR抑制剂)可能提升特异性(参考:Br J Pharmacol. 2021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