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苯基异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
二苯基异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

中文名:二苯基异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
英文名:DIPHENYLISOPROPYL DIMETHICON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二苯基异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INCI名称: Diphenyl Isopropyl Poly(dimethylsiloxy)dimethicone
CAS号: 67847-42-5
化学结构类型: 改性有机硅聚合物(苯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)
来源与合成路径
- 工业来源: 通过二苯基硅氧烷与异丙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的催化缩聚反应合成 (参考:Organosilicon Chemistry V, 2003)
- 物理形态: 无色至淡黄色透明液体,粘度范围通常为100-1000 cSt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即时柔焦效果 | 通过光学折射填补皮肤微观纹理,降低表面散射 | 强(多项临床观察) |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可减少78%可见毛孔 (J Cosmet Sci, 2016) | 1-5% |
长效保湿 | 形成半透性薄膜,降低TEWL(经皮水分流失) | 中等(体外研究为主) | 24小时TEWL降低32% (Skin Res Technol, 2018) | 3-8% |
抗氧化辅助 | 苯环结构可能捕获自由基 | 理论推测 | 仅体外ORAC测试显示微弱活性 | 未确定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硅氧烷主链 | 聚二甲基硅氧烷单元 | 提供疏水性和滑爽感 |
苯基改性基团 | 二苯基异丙基侧链 | 增强折射率(≈1.54)和极性 |
分子量分布 | MW 2000-8000 Da | 影响成膜性与渗透性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类型
- 彩妆产品: 粉底液(5-15%)、妆前乳(3-10%)
- 护肤产品: 晚霜(2-8%)、防晒制剂(3-12%)
协同成分组合
- 与球形硅粉复合: 提升视觉柔焦效果达40% (Cosmetics & Toiletries, 2020)
- 与神经酰胺搭配: 协同降低TEWL效果优于单一成分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 1(安全)(CIR Final Report, 2015)
- 皮肤渗透性: 分子量>500 Da,基本不渗透角质层
适用禁忌
- 慎用情况: 硅类过敏史(罕见)
- 配伍禁忌: 高浓度时可能影响某些活性成分渗透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主要作为高端妆效改良剂出现在以下产品线:
- 奢侈品牌抗衰老系列(宣称"丝绸质感")
- 专业彩妆师产品线(强调"镜头前无瑕效果")
7. 总结与展望
该成分在即时妆效改善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,但在活性成分输送系统方面的限制值得关注。未来可能向智能响应型硅油方向发展 (如温度/pH响应性改性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