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苯酮

二苯酮

二苯酮
中文名:二苯酮
英文名:BENZOPHENON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二苯酮 (Benzophenone)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  • INCI名称: Benzophenone (二苯酮)
  • CAS号: 119-61-9
  • 化学式: C13H10O
  • 结构类型: 芳香酮类化合物

天然来源与工业制备

二苯酮天然存在于某些植物(如麝香草)中,但化妆品中使用的均为合成产物,主要通过Friedel-Crafts酰基化反应制备 (依据:有机合成化学手册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紫外线吸收 通过共轭体系吸收UVB/UVA-II波段(280-320nm),分子激发态能量转化为热能释放 ★★★☆☆ (体外实验明确) 在防晒配方中需与其他吸收剂复配以覆盖全波段 (参考: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, 2005) 3-6%
抗氧化 理论上可淬灭单线态氧,但实际效果显著低于专业抗氧化剂 ★☆☆☆☆ 注:此宣称缺乏强有力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 N/A
香味固定剂 分子极性可延缓香精组分挥发 ★★★☆☆ (气相色谱证实) 在香水配方中浓度通常为0.1-0.5% (依据:香料化学应用手册) 0.1-0.5%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结构特征
母体化合物 二苯酮-1 白色结晶粉末,熔点48-49℃ 二苯基甲酮结构,共轭π体系
衍生物 二苯酮-3 (氧苯酮) 油溶性液体,紫外吸收更强 羟基取代增强极性
衍生物 二苯酮-4 水溶性钠盐形式 磺酸基取代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常见应用类型

  • 防晒产品: 与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、奥克立林等复配
  • 香水/香体产品: 作为香精固定剂
  • 塑料包装: 部分用于防止UV降解 (注:非直接化妆品应用)

典型协同成分

  • UV吸收协同: 阿伏苯宗(提升UVA-I覆盖)
  • 稳定性保护: 维生素E(防止自身光降解)
  • 溶解辅助: 辛酸/癸酸甘油三酯(改善油溶性衍生物分散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潜在风险因素

  • 接触性皮炎: 多项研究报道0.5-3%致敏率 (参考:Contact Dermatitis, 2018)
  • 内分泌干扰: 体外实验显示弱雌激素活性 *注:人体相关性尚不明确*
  • 光敏反应: 少数案例报告光照后过敏加重

监管现状

  • 欧盟SCCS:二苯酮-3限用6%,部分衍生物禁用
  • 美国FDA:允许作为防晒活性成分(浓度限制)
  • 中国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:允许使用,需标注含二苯酮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分析

主要出现在:

  • 专业防晒产品(尤其美国市场)
  • 持久型香水/止汗剂
  • 逐渐被新型防晒剂替代(如Tinosorb系列)

消费者争议焦点

  • 环保组织对其生物累积性的质疑
  • "无二苯酮"宣称成为部分品牌营销点
  • 敏感肌用户对其致敏性的担忧

7. 总结与展望

技术总结

  • 优势: UVB吸收稳定,成本效益高
  • 局限: 覆盖波段不全,潜在致敏性

未来方向

  • 开发更安全的衍生物(如大分子化减少渗透)
  • 与物理防晒剂的复配技术优化
  • 针对敏感肌的替代方案研究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