吡哆素二棕榈酸酯
吡哆素二棕榈酸酯

中文名:吡哆素二棕榈酸酯
英文名:PYRIDOXINE DIPALMIT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镇静消炎
成分详细分析
吡哆素二棕榈酸酯 (Pyridoxine Dipalmitate)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分子特征
- INCI名称: Pyridoxine Dipalmitate
- 化学式: C38H67NO5
- 分子量: 617.94 g/mol
- CAS号: 114040-78-9
来源与背景
吡哆素二棕榈酸酯是维生素B6 (吡哆醇) 的脂溶性衍生物,通过将吡哆醇与棕榈酸酯化合成,以提高其在油性基质中的稳定性和皮肤渗透性 (依据: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05)。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抗氧化 | 通过吡哆醇部分清除ROS,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 | 中等(体外+离体皮肤模型) | 体外实验显示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>70% (参考:Dermatologic Therapy, 2018) | 0.5-2% |
屏障修复 | 促进神经酰胺合成酶活性,增强角质层脂质结构 | 初步(体外研究) | 注:在3D表皮模型中显示丝聚蛋白表达提升 (来源:厂商内部数据) | 1-3% |
"抗衰老" | 理论推测:可能抑制MMP-1活性 | 极弱(无直接证据) | 注:此宣称缺乏临床对照研究支持 | N/A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活性形式 | 吡哆醇-5,6-二棕榈酸酯 | 熔点82-85℃,脂溶性(logP≈12) |
代谢产物 | 游离吡哆醇 | 需皮肤酯酶水解后释放 (依据: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, 2010)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类型
- 油基精华(浓度1-3%)
- W/O乳液(稳定性最佳)
增效组合
- 神经酰胺NP:协同增强屏障修复
- 生育酚乙酸酯:抗氧化协同效应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风险评估
- CIR评级: 安全(最高使用浓度5%) (参考:CIR 2016 Final Report)
- 敏感肌注意: 高浓度可能致粉刺(comedogenicity评分2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主要作为"维生素活性成分"应用于抗衰老和修复类产品,但实际功效定位与维生素B6原形有显著差异 (来源:2023年消费者成分认知调研)。
7. 总结与展望
吡哆素二棕榈酸酯作为改良型维生素衍生物,其抗氧化和屏障支持功能具有科学基础,但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其抗衰宣称。未来开发方向包括:
- 优化酯酶触发的控释系统
- 与 microbiome 调节剂的联合应用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