吡哆素二辛酸酯

吡哆素二辛酸酯

吡哆素二辛酸酯
中文名:吡哆素二辛酸酯
英文名:PYRIDOXINE DICAPRYL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吡哆素二辛酸酯 (Pyridoxine Dicaprylate) 专业成分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INCI名称: Pyridoxine Dicaprylate (吡哆素二辛酸酯)

CAS号: 82-82-6 (吡哆素) / 结合形式无独立CAS号

化学分类: 维生素B6衍生物(酯化形式)

天然/合成来源

  • 合成来源: 通过吡哆素(维生素B6)与辛酸酯化反应合成 (参考: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15)
  • 天然前体: 吡哆素存在于谷物、肉类等食物中,但酯化形式自然界罕见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核心作用机制

  • 维生素B6前体: 皮肤酶解后释放活性吡哆素,参与氨基酸代谢和神经酰胺合成
  • 脂溶性增强: 二辛酸酯结构提升皮肤渗透性,比游离吡哆素更易吸收 (依据:体外皮肤渗透性研究)

功效列表与科学证据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
屏障修复 促进神经酰胺合成,增强角质层脂质结构 ★★★☆ (人体试验支持) 3%浓度显著改善TEWL值 (参考:Dermatology Research, 2018) 1-5%
控油调节 抑制5α-还原酶活性,减少皮脂腺过度分泌 ★★☆ (体外+动物模型) 注:人体控油效果需更多临床验证 2-3%
抗氧化应激 间接清除ROS,维持谷胱甘肽还原系统 ★☆ (理论推测为主) 注:厂商宣称,缺乏直接证据 未知
详细作用机制与证据:

屏障修复机制:吡哆素作为辅酶参与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(SPT)激活,直接影响神经酰胺合成途径。临床研究表明,连续使用含3%吡哆素二辛酸酯的乳液4周后,经皮水分流失(TEWL)降低27% (依据:双盲随机对照试验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母体结构 吡哆素(维生素B6) 水溶性,分子量169.18 g/mol
修饰基团 二辛酸酯 脂溶性,提升皮肤渗透性
综合特性 吡哆素二辛酸酯 两亲性,熔点约58-62℃,稳定性优于游离吡哆素

关键化学特征

  • 稳定性: 酯化保护羟基,减少氧化降解
  • pH适应: 在pH 5-7范围内稳定,适合皮肤环境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典型应用类型

  • 乳液/面霜: 脂溶性使其易于融入油相
  • 精华液: 通常与渗透增强剂(如卵磷脂)配伍

增效组合

  • 神经酰胺: 协同增强屏障修复效果
  • 烟酰胺: 共同调节皮脂分泌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 1(安全)(参考:CIR 2016最终报告)
  • 敏感肌风险: 低于0.5%致敏率(斑贴试验)

使用限制

  • 孕妇慎用: 高剂量维生素B6可能干扰激素
  • 配伍禁忌: 避免与强碱性成分直接混合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高端修复线: 常见于屏障修复类产品
  • 油皮护理: 作为控油复合成分之一

消费者认知

调查显示,仅12%消费者能准确识别其维生素B6属性,多数误认为"新型保湿因子" (来源:2023年Cosmetic Ingredient Awareness Survey)

7. 总结与展望

当前价值

  • 实证功效: 屏障修复效果明确,配方适应性良好
  • 技术优势: 酯化技术解决维生素B6稳定性问题

未来方向

  • 需更多人体控油功效验证
  • 开发与微生物组调节的协同应用 (理论推测方向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