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(羟乙基)C12-15 烷氧丙基胺氧化物
二(羟乙基)C12-15 烷氧丙基胺氧化物

中文名:二(羟乙基)C12-15 烷氧丙基胺氧化物
英文名:DIHYDROXYETHYL C12-15 ALKOXYPROPYLAMINE OXID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表面剂, 抗静电
成分详细分析
二(羟乙基)C12-15 烷氧丙基胺氧化物专业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INCI名称: Bis-Hydroxyethyl C12-15 Alkoxypropylamine Oxide
CAS号: 68910-96-9
化学结构分类: 两性表面活性剂(氧化胺类)
来源与生产
- 主要来源: 通过C12-15烷基醇与丙烯氧化物反应生成烷氧丙基胺,再与二乙醇胺进行羟乙基化,最终氧化得到目标产物 (依据:工业合成路线标准手册)
- 常见纯度: 化妆品级通常为30-50%水溶液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作用机制
作为两性表面活性剂,其分子结构中的亲水端(氧化胺基团)与疏水端(C12-15烷链)赋予以下特性:
- pH依赖性电荷变化(中性至酸性条件下呈阳离子性)
- 降低表面张力的能力(临界胶束浓度CMC约0.1-0.5%)
- 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协同降低刺激性
功效分析与科学证据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 | 起效浓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温和清洁 | 通过胶束形成带走油脂,同时因分子体积较大减少蛋白变性 | 强(多项人体测试) | 在SLS体系中添加5%本成分可降低50%刺激性 (参考:J. Cosmet. Sci., 2003) | 1-10% |
泡沫增强 | 分子间排列降低气泡表面张力 | 中等(实验室测试) | 与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1:1复配时泡沫体积提升30% | 0.5-3% |
抗静电 | 阳离子特性中和负电荷 | 理论推测 | 仅纤维测试数据,缺乏皮肤直接证据 | 未知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结构特征 |
---|---|---|---|
主成分 | 二(羟乙基)C12-15烷氧丙基胺氧化物 | 分子量:~400-450 g/mol HLB值:~12-14 |
R-O-CH2CH2CH2-N+(CH2CH2OH)2O- (R=C12-15) |
常见杂质 | 未反应胺类 过氧化物 |
含量<1% 需控制<100ppm |
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场景
- 个人清洁产品: 沐浴露(3-8%)、洗发水(2-5%)
- 敏感肌配方: 与阴离子表活复配降低刺激性
- 高泡体系: 与甜菜碱类、氨基酸类协同
最佳协同组合
- 与SLES: 1:3比例时清洁力与温和性最佳
- 与椰油两性醋酸盐: 提升低温稳定性
- 与聚季铵盐-7: 增强沉积效果 (需验证兼容性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性评估
- CIR评级: 安全(最高浓度15%) (参考:CIR 2016最终报告)
- 眼刺激性: 1%溶液无刺激(兔眼测试)
- 致敏风险: 极低(HRIPT测试阴性)
适用人群限制
- 推荐: 敏感肌、儿童产品(浓度<3%)
- 慎用: 破损皮肤(可能延迟愈合)
- 避免: 与强氧化剂直接混合(可能产生亚硝胺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现状
- 主要应用: 中高端敏感肌清洁产品(占用量30%)
- 宣称趋势: "温和无泪配方"、"氨基酸复配体系"
- 价格区间: $15-25/kg(50%活性物)
消费者认知误区
- "完全天然来源" (实际为半合成物质)
- "具有修复屏障功能" (仅辅助清洁,无直接修复证据)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在温和性与清洁力间取得良好平衡的两性表活
- 出色的配方兼容性和泡沫稳定性
- 广泛的安全使用历史记录
未来研究方向
- 与新型生物表活的协同效应评估
- 在微塑料替代方案中的潜在应用
- 精准碳链长度控制对性能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