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(氢化牛脂基)邻苯二甲酸酰胺
二(氢化牛脂基)邻苯二甲酸酰胺

中文名:二(氢化牛脂基)邻苯二甲酸酰胺
英文名:DIHYDROGENATED TALLOW PHTHALIC ACID AMID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二(氢化牛脂基)邻苯二甲酸酰胺专业研究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INCI名称: Bis(Hydrogenated Tallowoyl) Phthalamide
CAS号: 待补充 (注:需核实具体商业产品CAS登记差异)
分子式: C42H76N2O4
来源与生产
- 原料来源: 合成化合物,以邻苯二甲酸酐与氢化牛脂胺(Hydrogenated Tallowamine)为原料经酰胺化反应制得 (依据:有机合成化学原理)
- 商业形态: 通常为淡黄色至白色蜡状固体,纯度≥95% (来源:典型厂商技术资料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主要作用机制
作为脂质修饰剂与成膜剂,其分子结构中的长链烷基赋予以下特性:
- 在皮肤表面形成疏水膜,减少水分蒸发
- 与角质层脂质(如神经酰胺)可能存在的结构相似性,推测具有屏障修复辅助作用 (注:此机制需更多体外研究验证)
宣称功效与科学证据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保湿 | 物理性封闭剂,降低TEWL(经皮水分流失) | ★★★☆ (体外&人体测试证实) | 在5%添加量下可使TEWL降低32% (参考:2018年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) | 1-5% |
屏障修复 | 可能促进角质层脂质重组 | ★☆ (初步离体实验) | 在模型皮肤中显示Lamellar Body分泌增加 (需临床验证) | 未知 |
抗衰老 | 厂商宣称通过"维持皮肤微环境"实现 | ☆ (无直接证据) | 仅作为保湿效果的间接推论 | N/A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主成分 | 二(氢化牛脂基)邻苯二甲酸酰胺 | 分子量:649.07 g/mol,LogP≈12(高亲脂性) |
常见杂质 | 单取代酰胺异构体 | 含量通常<3%,可能影响成膜均匀性 |
衍生物 | N/A | 未发现商业化修饰产物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类型
- 膏霜类: 添加量1-3%作为辅助乳化稳定剂
- 唇部产品: 2-5%提供持久膜感
- 防晒产品: 与无机防晒剂协同增强防水性
已验证协同成分
- 矿脂: 混合使用可降低黏腻感(1:2比例最佳)
- 硅弹性体: 提升延展性,减少"蜡感"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风险评估
- CIR评级: 暂无专项评估,但同类邻苯二甲酸衍生物显示低刺激 (参考:CIR 2016年相关报告)
- 致痘性: 理论上高封闭性可能加重痤疮,但无直接证据 (需个体测试)
适用人群警示
- 避免使用: 对邻苯二甲酸酯类敏感者
- 谨慎使用: 油性痤疮肌肤(建议局部测试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主要作为功能性添加剂而非明星活性成分宣传,常见于:
- 高端护手霜的"长效保湿"宣称
- 男士须后产品的"隐形保护膜"概念
- 存在争议: 部分品牌将其包装为"植物衍生脂质" (注:实际为全合成来源)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价值: 经证实的物理性保湿能力,配方兼容性良好
未来研究方向: 需明确其是否具有真正的屏障修复功能,以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数据积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