芝麻芽提取物

芝麻(SESAMUM INDICUM)芽提取物

芝麻芽提取物
中文名:芝麻芽提取物
英文名:SESAMUM INDICUM (SESAME) SPROUT EXTRACT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保湿

成分详细分析

芝麻(SESAMUM INDICUM)芽提取物:全面科学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植物学背景

来源于唇形科芝麻属植物Sesamum indicum L.,原产于非洲和印度,现广泛种植于热带/亚热带地区。提取物采用水或水醇溶剂萌发初期的幼芽(发芽后3-7天)中提取,通过过滤/浓缩/干燥工艺制成标准化提取物。

INCI名称与形态

  • INCI名称: SESAMUM INDICUM (SESAME) SPROUT EXTRACT
  • 物理形态: 通常为棕黄色至深褐色液体或粉末
  • 活性保存: 需避光冷藏(2-8℃)防止酚类物质降解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
抗氧化防护 清除ROS,激活Nrf2/ARE通路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(SOD, CAT, GPx)表达 ★★★★☆
(强体外/离体证据)
DPPH清除率IC50≈0.15mg/mL (强于籽提取物2.3倍)
抑制UVB诱导的脂质过氧化达78% (1%浓度)
(依据:J Agric Food Chem. 2014;62(46))
0.5-2%
抗炎舒缓 抑制NF-κB和MAPK信号通路,降低TNF-α, IL-6, COX-2表达 ★★★☆☆
(体外/动物模型证据)
在LPS刺激巨噬细胞模型中降低NO产生达65% (0.1mg/mL)
缓解TPA诱导小鼠耳肿胀效果与0.1%氢化可的松相当
(依据:Phytother Res. 2013;27(5))
0.2-1%
屏障修复 上调丝聚蛋白(FLG)、兜甲蛋白(LOR)基因表达,促进神经酰胺合成 ★★☆☆☆
(初步体外证据)
在HaCaT细胞中使FLG表达提升2.1倍
*注:需更多人体组织学验证*

(来源:in vitro 3D皮肤模型研究)
待确认
美白亮肤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(竞争性抑制),阻断α-MSH与MC1R结合 ★★★☆☆
(离体/体外证据)
酪氨酸酶抑制率IC50=0.38mg/mL
减少B16F10细胞黑色素生成38%(0.05mg/mL)
(依据:Biosci Biotechnol Biochem. 2009;73(10))
1-3%
抗衰老 *理论推测:*激活SIRT1,抑制MMP-1/MMP-9胶原降解 ★☆☆☆☆
(有限证据)
*注:此宣称主要基于芝麻素分子研究,缺乏直接芽提取物人体数据*
(来源:厂商宣称资料)
未建立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相对丰度 生物活性相关性
木酚素类 芝麻素(Sesamin)
芝麻林素(Sesamolin)
芝麻酚(Sesamol)
脂溶性,热不稳定
MW: 354.4 g/mol
★★★☆☆
(较籽减少40-60%)
主要抗氧化/抗炎载体,协同增强维生素E活性
酚酸类 阿魏酸(Ferulic acid)
芥子酸(Sinapic acid)
香草酸(Vanillic acid)
水溶性,pH稳定
MW: 194.2 g/mol
★★★★★
(发芽增加3-5倍)
自由基清除主力,抑制UV光损伤关键物质
黄酮类 槲皮素(Quercetin)
木犀草素(Luteolin)
芹菜素(Apigenin)糖苷
光敏感性
MW: 302.2 g/mol
★★★☆☆
(较籽增加200%)
调控炎症因子通路,抑制组胺释放
环肽类 Cyclolinopeptides
(A-E型)
耐酶解,两亲性
MW: 800-1200 g/mol
★☆☆☆☆ 潜在免疫调节作用
*注:活性研究尚不充分*
氨基酸/肽 谷胱甘肽(GSH)
γ-谷氨酰肽
水溶性,易氧化
MW: 307.3 g/mol
★★★★☆
(发芽增加8倍)
直接ROS清除剂,美白协同作用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应用类型与浓度

  • 适用剂型:
    • 精华液/安瓶(水基载体,0.5-3%)
    • 乳液/面霜(O/W乳化体系,1-2%)
    • 防晒产品(与无机防晒剂协同增效)
  • 典型添加浓度: 0.5-2% (抗氧化主效),3-5% (高机能宣称)
  • pH适应性: 稳定范围pH 4.0-7.5,碱性条件加速酚类氧化

协同增效组合

  • 抗氧化网络:
    • 维生素C(再生氧化型芝麻酚)
    • 维生素E(木酚素保护其不被氧化)
    • 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(协同清除不同ROS)
  • 屏障修复:
    • 神经酰胺NP(促进板层小体形成)
    • 泛醇(增强水合作用)
  • 光保护:
    • 二氧化钛/氧化锌(物理屏障+化学淬灭)
    • 依克多因(稳定蛋白质结构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估状态: 未单独评估,但芝麻籽油(CAS: 8008-74-0)被评定为安全(浓度≤15%)
    (参考:CIR Final Report 2006)
  • 致敏性: 极低(无蛋白质残留),但芝麻过敏者需谨慎
  • 光毒性: 无报告(不同于呋喃香豆素类植物)

适用人群与注意事项

  • 推荐肤质:
    • 敏感性/玫瑰痤疮皮肤(抗炎特性)
    • 光老化皮肤(抗氧化防护)
    • 色素沉着皮肤(酪氨酸酶抑制)
  • 禁忌:
    • 芝麻食物过敏者(交叉反应风险约0.1%)
    • 开放性伤口(缺乏安全性数据)
  • 稳定性措施:
    • 需添加螯合剂(EDTA二钠)防金属催化氧化
    • 包装需避光/密封(酚类易氧化变色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高端"纯净美容":主打"植物干细胞""发芽能量"概念
  • 韩系功效护肤:常见于"镇定安瓶""熬夜急救"产品线
  • 价格溢价:含芽提取物产品均价较基础籽油产品高40-70%

认知差距分析

  • 过度宣称:
    • "替代视黄醇" - 无胶原再生直接证据
    • "72小时抗氧化" - 体外数据不能直接转化
  • 科学支持优势:
    • 较籽提取物高3倍的酚类含量有明确数据支持
    • 抗炎效果有动物模型验证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

  • 高效天然抗氧化剂:通过发芽工艺富集活性酚酸,清除ROS能力显著优于籽提取物
  • 多靶点抗炎剂:对NF-κB和COX-2的抑制作用经实验验证
  • 相对安全性:无严重不良反应报告,适用于敏感肌

局限与挑战

  • 研究深度不足: 80%数据源自体外/动物实验,缺乏RCT人体研究
  • 标准化难题: 活性物含量受发芽条件(时间/温度/光照)显著影响
  • 稳定性挑战: 酚类物质易氧化导致产品变色

未来方向

  • 微囊化技术: 提高酚类物质稳定性和透皮率
  • 生物转化研究: 利用发芽代谢工程定向富集特定活性物
  • 临床验证: 需开展针对黄褐斑、玫瑰痤疮的人体功效试验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