丙二醇油酸酯

丙二醇油酸酯

丙二醇油酸酯
中文名:丙二醇油酸酯
英文名:PROPYLENE GLYCOL OLEATE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柔润剂, 乳化剂

成分详细分析

丙二醇油酸酯专业成分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Propylene Glycol Oleate (丙二醇油酸酯)

化学分类

  • 酯类化合物:丙二醇与油酸的酯化产物
  •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

来源与制备

工业制备主要通过油酸(C18:1脂肪酸)与丙二醇在催化剂作用下的酯化反应合成(注:具体工艺参数因厂商而异) (参考: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il Chemists' Society, 2015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润肤剂 通过填充角质层间隙形成油膜屏障,减少TEWL(经皮水分流失) 强 (体外&人体试验证实) 在5%浓度下可降低TEWL达23% (依据:Dermatitis. 2018 Mar;29(2):89-93) 1-10%
促渗透剂 扰乱角质层脂质排列,增加亲脂性成分渗透 中等 (体外研究为主) 与橄榄油相比,可使维A酸渗透率提高1.8倍 (参考:Int J Pharm. 2016) 3-8%
抗氧化 理论上油酸残基可能捕获自由基 弱 (仅体外初步证据) 在DPPH实验中显示微弱清除能力(约15%) (来源:厂商内部数据,未发表) N/A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主要酯化物 丙二醇单油酸酯 分子量342.5,HLB≈3.5,25℃时黏度45-65 cSt
副产物 丙二醇二油酸酯 分子量596.9,更疏水,通常占比<15%
残留物质 游离油酸、丙二醇 需控制游离酸含量<1%以避免刺激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常见应用类型

  • 膏霜/乳液:作为乳化稳定剂(用量3-8%)
  • 卸妆油:与矿物油复配增强溶解力
  • 防晒产品:提升UV过滤剂铺展性

典型协同成分

  • 鲸蜡硬脂醇:增强固体脂质网络结构
  • 聚二甲基硅氧烷:改善肤感,降低黏腻度
  • 神经酰胺:协同修复屏障功能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 (1-10%浓度) (依据:CIR 2019最终报告)
  • 致痘风险:低 (comedogenicity rating=1)
  • 眼刺激:未稀释时可能引起轻微刺激

适用人群

  • 推荐:干性至中性皮肤
  • 慎用:油性痘痘肌(可能加重脂溢)
  • 禁忌:已知对油酸酯类过敏者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主要作为功能性润肤剂出现在中高端护肤线,常与"天然来源"概念绑定(注:实际为半合成原料)。消费者调查显示:

  • 68%用户认可其"滋润不黏腻"的肤感
  • 42%误认为具有抗衰老功效 (来源:2023年消费者成分认知调研)

7. 总结与展望

科学共识:作为高效润肤剂和辅助渗透促进剂具有明确价值,但抗氧化等附加功效缺乏足够证据。

研发方向

  • 开发高纯度单酯化产物(减少二酯杂质)
  • 与纳米载体技术结合增强靶向性

注: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其在屏障修复中的长期效果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