丙二醇油酸酯 SE
丙二醇油酸酯 SE

中文名:丙二醇油酸酯 SE
英文名:PROPYLENE GLYCOL OLEATE S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丙二醇油酸酯 SE (Propylene Glycol Oleate SE) 专业成分分析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
INCI名称: Propylene Glycol Oleate SE (丙二醇油酸酯 SE)
化学类别: 脂肪酸酯类表面活性剂(自乳化型)(依据:国际化妆品成分词典第16版)
来源与制备
- 主要原料: 丙二醇与油酸通过酯化反应合成
- SE后缀含义: 表示"Self-Emulsifying"(自乳化),含少量游离脂肪酸或盐类辅助乳化(参考:化妆品原料技术手册)
- 工业标准: 通常符合FCC(食品化学法典)或化妆品级纯度标准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乳化稳定 |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,形成稳定液晶结构 | 强(多项物理化学研究证实) | 在5-15%浓度可形成稳定O/W乳液(依据:Colloids and Surfaces B 2017) | 3-20% |
肤感调节 | 部分取代传统矿物油,降低黏腻感 | 中等(感官评价研究) | 在防晒产品中显著改善铺展性(参考:IFSCC Magazine 2019) | 2-10% |
辅助渗透促进 | 可能暂时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 | 弱(体外模型推测) | 体外实验显示对亲脂性药物渗透率提升1.2-1.5倍(注:需更多人体数据验证) | N/A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在配方中的作用 |
---|---|---|---|
主成分 | 丙二醇单油酸酯 | HLB≈4-6,熔点<25℃ | 主要乳化剂/润肤剂 |
次要成分 | 游离油酸 | 占总量1-3% | 自乳化调节剂 |
微量成分 | 丙二醇二油酸酯 | 含量<5% | 影响黏度特性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类型
- O/W乳液体系: 与PEG类乳化剂复配(如PEG-40硬脂酸酯)
- 防晒产品: 改善无机防晒剂分散性
- 彩妆底霜: 增强硅油相容性
增效组合
- 与鲸蜡硬脂醇: 提升乳液稳定性(形成α凝胶相)(依据: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6)
- 与硅弹性体: 协同改善哑光肤感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 安全(当用量≤15%)(参考:CIR 2013最终报告)
- 致痘风险: 低(comedogenicity评分1/5)
- 眼刺激: 稀释配方中可接受
适用人群
- 适用: 正常至干性皮肤
- 慎用: 极度敏感肌(游离脂肪酸可能引起刺激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: 主要作为功能性乳化剂出现在专业线产品中,较少作为营销重点成分(来源:2022年全球化妆品成分市场分析)
消费者关注点
- 正面认知: "植物来源"(油酸常来自橄榄油)
- 误解: 与单纯油酸功效混淆(实际酯化后性质不同)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: 平衡乳化效率与肤感的经典原料,特别适合需要适度滋润的配方体系。
研究方向: 需进一步研究其在不同脂质体系统中的增效行为,以及游离脂肪酸含量的精确控制技术(注:当前研究多集中于复合配方效果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