丙酸

丙酸

丙酸
中文名:丙酸
英文名:PROPIONIC ACID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防腐剂

成分详细分析

丙酸 (Propionic Acid) 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  • INCI名称: Propionic Acid
  • CAS号: 79-09-4
  • 化学式: C3H6O2
  • IUPAC名称: Propanoic acid

天然来源与工业制备

丙酸天然存在于某些发酵食品(如奶酪)和人体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中。工业上主要通过:

  • 化学合成: 乙烯羰基化或丙烯氧化法 (参考:Kirk-Othmer化学技术百科全书)
  • 生物发酵: 利用Propionibacterium属细菌发酵糖类 (注:此方法更适用于食品级生产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防腐抗菌 通过未解离分子穿透微生物细胞膜,降低胞内pH值并干扰代谢 ★★★★☆ (体外及食品防腐研究充分) Staphylococcus aureus的MIC为0.2-0.5% (依据: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2018) 0.1-1%
角质层pH调节 作为弱有机酸参与皮肤表面酸性膜的形成 ★★☆☆☆ (理论推测为主) 体外实验显示可降低pH至4.5-5.5范围 (注:缺乏临床验证) ≤0.5%
抗痘功效 厂商宣称抑制Cutibacterium acnes ★☆☆☆☆ (来源:厂商资料,无公开发表研究) 与临床抗痘药物(如过氧化苯甲酰)相比效果未验证 未知
详细抗菌机制与证据:

丙酸的抗菌活性表现为pH依赖性:在pH≤4.8时,超过50%的分子处于非解离状态,能有效穿透微生物细胞膜。进入细胞后解离释放H+离子,导致:

  • 关键酶(如ATPase)活性抑制
  • 跨膜质子梯度破坏
  • 必需氨基酸(如甘氨酸)转运受阻 (依据: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5)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化妆品相关特性
短链脂肪酸 丙酸(游离酸) pKa=4.88,无色油状液体,特征性刺鼻气味 需注意配方pH控制以避免刺激
丙酸盐类 丙酸钠/钾/钙 水溶性粉末,pH中性 更稳定但需在酸性环境释放活性分子

关键化学参数

  • 分子量: 74.08 g/mol
  • log P: 0.33(亲水性较强)
  • 溶解度: 与水无限混溶,易溶于乙醇
  • 稳定性: 对光和热稳定,但易挥发需密闭保存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常见应用类型

  • 防腐体系: 通常与苯氧乙醇(phenoxyethanol)复配 (参考:ISO 29621:2017化妆品防腐指南)
  • pH调节剂: 用于需维持酸性环境的产品(如某些去角质精华)

增效组合

  • 乳酸+丙酸: 协同增强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制效果 (依据: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20)
  • 丙酸盐+柠檬酸: 缓冲系统保持最佳抗菌pH范围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风险评估

  • CIR评估: 1%以下浓度在化妆品中安全使用 (参考:CIR Final Report 2016)
  • 潜在风险:
    • 浓度≥2%可能引起刺痛/灼热感
    • 破损皮肤渗透率增加3-5倍 (依据: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19)

适用人群建议

  • 推荐: 健康油性皮肤(作为防腐成分)
  • 谨慎使用: 敏感肌、玫瑰痤疮患者
  • 避免使用: 湿疹急性发作期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分布

  • 主流应用: 洗去型产品(如洁面、洗发水)防腐
  • 新兴趋势: 部分" microbiome-friendly"产品宣称使用天然来源丙酸

消费者教育盲区

  • 混淆丙酸丙二醇(propylene glycol)
  • 过度关注"天然来源"而忽视实际浓度与功效关联

7. 总结与展望

作为经典防腐剂,丙酸在化妆品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:

  • 优势: 广谱抗菌性、pH调节能力、成本效益
  • 局限: 气味问题、刺激性风险、功效宣称证据不足

研究方向建议

  • 微生物组安全评估(尤其长期使用影响)
  • 丙酸盐缓释系统的开发应用
  • 与后生元(postbiotics)的协同效应研究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