丙二醇椰油酸酯
丙二醇椰油酸酯

中文名:丙二醇椰油酸酯
英文名:PROPYLENE GLYCOL COCO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柔润剂
成分详细分析
丙二醇椰油酸酯专业科学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类别
INCI名称: Propylene Glycol Caprylate/Caprate
化学类别: 丙二醇与椰子油脂肪酸(主要为辛酸/癸酸)的酯化产物,属合成酯类。
来源与制备
- 原料来源: 椰子油(Cocos nucifera)衍生的中链脂肪酸(C8-C10)与合成丙二醇酯化反应生成 (参考: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, 2015)
- 工业制备: 典型工艺为酸催化酯交换反应,需严格控制游离脂肪酸与丙二醇残留 (依据:ISO 16128天然指数评估标准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润肤剂 | 填充角质层脂质间隙,降低经皮水分流失(TEWL) | ★★★☆(多篇离体皮肤研究证实) | 与天然神经酰胺结构相似性达40%,可临时性增强屏障功能 (依据: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18) | 1-5% |
溶剂/增稠调节 | 改变配方极性,影响结晶网络结构 | ★★★☆(充分工业应用数据) | 在W/O乳液中可替代部分矿物油,降低黏腻感 (来源:Cosmetics & Toiletries技术白皮书) | 3-15% |
抗菌辅助 | 可能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 | ★☆☆☆(体外初筛阳性) |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值>10%,无临床相关性 (注:此宣称缺乏人体证据) | N/A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
---|---|---|
丙二醇单辛酸酯 | C11H22O3 | 分子量202.29,logP≈3.1 |
丙二醇单癸酸酯 | C13H26O3 | 分子量230.34,logP≈4.2 |
二酯混合物 | C19H36O4等 | 占比通常<15%,影响黏度 |
关键质量指标
- 酸值: <1 mg KOH/g(反映游离脂肪酸含量)
- 羟值: 150-250 mg KOH/g(监控酯化程度)
- 碘值: ≤5 g I2/100g(验证饱和度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典型应用类型
- 防晒产品: 提升UV过滤器溶解性(如阿伏苯宗)
- 彩妆底霜: 改善硅油与植物油的相容性
- 清洁卸妆: 与PEG类乳化剂复配增强脂质溶解
已验证协同组合
- 与神经酰胺NP: 共同修复屏障(协同指数1.8) (依据: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Science, 2020)
- 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: 形成低黏度连续相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权威评估结论
- CIR: 1-10%浓度安全(无系统毒性) (参考:CIR 2019最终报告)
- 欧盟SCCS: 未列入限制物质清单
风险考量
- 致痘性: 兔耳实验显示comedogenicity评分1(轻度)
- 眼刺激: 需避免高浓度(>15%)接触黏膜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商业宣称趋势
- "天然来源酯类"(实际合成度≥70%)
- "快速吸收不油腻"(验证数据有限)
消费者调研数据
2023年问卷显示:68%消费者将其误认为"纯植物成分",反映INCI命名认知偏差 (来源:Consumer Perception Study, 2023)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
- 优良的冷稳定性(-20℃仍保持液态)
- 比传统棕榈酸酯类更易降解(OECD 301B测试通过)
研发方向
探索其作为活性物载体的潜力,特别是针对水难溶性抗氧化剂(如白藜芦醇)的透皮促进效果 (注:目前仅有计算机模拟预测数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