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戊四醇四肉豆蔻酸酯

季戊四醇四肉豆蔻酸酯

季戊四醇四肉豆蔻酸酯
中文名:季戊四醇四肉豆蔻酸酯
英文名:PENTAERYTHRITYL TETRAMYRIST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柔润剂

成分详细分析

季戊四醇四肉豆蔻酸酯 (Pentaerythrityl Tetramyristate)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季戊四醇四肉豆蔻酸酯 (Pentaerythrityl Tetramyristate),CAS号: 18641-57-1,分子式: C61H116O8

天然/合成来源

  • 合成来源:通过季戊四醇与肉豆蔻酸(十四烷酸)的酯化反应制备
  • 原料基础:肉豆蔻酸通常从椰子油或棕榈油提取,季戊四醇为石油衍生物

物理特性

  • 形态:白色至淡黄色蜡状固体(室温)
  • 熔点:50-60°C
  • 溶解性:溶于油脂、酯类和烃类溶剂,不溶于水
  • HLB值:≈1(强亲油性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基于分子结构的功能分类:润肤剂/成膜剂/粘度调节剂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
润肤与柔肤 填充角质层片状结构间隙,降低经皮水分流失(TEWL),增加皮肤光滑度 强证据(体外&离体研究)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18-25% (2-5%浓度) 1-10%
增稠/粘度调节 分子间范德华力形成晶体网络结构,提高体系粘度 强证据(流变学研究) 在矿物油中0.5%添加量可提升粘度300% 0.2-3%
屏障功能支持 增强脂质层连续性,促进板层小体分泌(体外研究) 中等证据 角质形成细胞培养显示板层小体分泌增加15%
(需更多人体研究验证)
3-8%
"抗衰老" 间接改善细纹外观(通过润肤作用) 理论推测 注:无直接证据表明影响胶原合成或细胞更新 -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酯类化合物 季戊四醇四肉豆蔻酸酯 四元酯结构,分子量:977.6 g/mol
脂肪酸链 肉豆蔻酸(C14:0) 饱和直链脂肪酸,熔点54.4°C,碳链长度14
醇基骨架 季戊四醇 四羟基醇,高度对称分子结构

关键结构特征

  • 四臂星形结构:中心季戊四醇提供三维支撑
  • C14饱和链:提供结晶倾向与熔点调节能力
  • 酯键稳定性:水解稳定性优于甘油三酯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膏霜/乳液:增稠剂(0.5-3%)
  • 唇膏/唇彩:结构剂&光泽调节剂(5-15%)
  • 防晒产品:抗水迁移剂(1-4%)
  • 彩妆底霜:肤感改良剂(2-8%)

协同增效组合

  • 与硅油配伍:改善铺展性,降低粘腻感
  • + 合成酯类(如辛酸/癸酸甘油三酯):调节结晶温度
  • + 蜡类(小烛树蜡):增强结构稳定性
  • + 极性油(生育酚乙酸酯):促进活性物渗透

配方注意事项

  • 需加热至65-70°C完全熔解
  • 快速冷却可形成更细结晶网络
  • 避免与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直接混合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(浓度≤25%)(CIR, 2012)
  • 致痘性:低风险(0-1级,兔耳试验)
  • 刺激性:未稀释物可能致敏,配方中极低刺激(HET-CAM测试)

适用人群

  • 推荐:干性/成熟肌肤,屏障受损肌肤
  • 慎用:油性痤疮肌(高浓度可能致痘)
  • 孕妇/哺乳期:无禁忌报告

法规状态

  • 中国《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》收录
  • 欧盟化妆品法规(EC) No 1223/2009批准
  • FDA 21CFR许可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中高端护肤品:抗衰/修护系列
  • 专业彩妆:长效持妆产品
  • "天然"宣称争议:虽含植物衍生成分,实为合成酯类

消费者感知要素

  • 正向评价:丝绒哑光肤感,不粘腻
  • 使用痛点:高温易软化,储存稳定性问题
  • 认知误区:与肉豆蔻酸混淆(后者有强致痘性)

市场数据

  • 全球应用增长:2018-2023 CAGR 6.2%(数据:Cosmetics & Toiletries Market Report)
  • 平均配方成本:$15-25/kg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总结

  • 独特功能:同时实现增稠+润肤+肤感改良三重功效
  • 配方优势:优于矿物油的感官特性,兼容各类油相
  • 安全记录:30年应用历史无重大安全事故

局限性

  • 温度敏感性:高温易软化导致膏体坍塌
  • 可持续性挑战:棕榈油原料的Deforestation风险
  • 功效局限:无已验证的生物学活性

研究趋势

  • 开发不对称结构类似物改善低温稳定性
  • 与生物发酵酯类复配降低碳足迹
  • 载体技术研究(包载脂溶性活性物)

专家建议

作为配方架构成分时,建议浓度2-5%;作主体润肤剂时可用至8-12%,需配伍挥发性硅油改善铺展性。关注原料溯源确保RSPO认证,避免过度功效宣称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