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戊四醇四异壬酸酯
季戊四醇四异壬酸酯

中文名:季戊四醇四异壬酸酯
英文名:PENTAERYTHRITYL TETRAISONONANO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季戊四醇四异壬酸酯 (Pentaerythrityl Tetraisostearate)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季戊四醇四异壬酸酯 (Pentaerythrityl Tetraisostearate, CAS号: 68541-49-7)
原料来源与生产
- 化学合成:通过季戊四醇与异壬酸酯化反应制备的完全合成酯类化合物
- 关键前体:异壬酸(C9H18O2)源自异丁烯羰基化反应,季戊四醇(C(CH2OH)4)源自乙醛与甲醛缩合
- 工艺控制点:反应温度(180-220℃)、催化剂(钛酸四异丙酯)、真空脱水程度决定最终纯度与色泽
物理特性
- 外观:澄清至微黄色油状液体
- 粘度:约65-85 mPa·s (25℃)
- 密度:0.92-0.94 g/cm³
- 熔点:<0℃
- 溶解性:与化妆品油相组分相容,不溶于水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润肤剂 | 填充角质层片层间隙,减少光散射;形成疏水膜降低经皮水分流失(TEWL) | 强效(体外/临床) |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18-25%(5-15%浓度) | 1-15% |
铺展剂 | 低表面张力(28-30 mN/m)促进在皮肤/毛发表面均匀延展 | 强效(物性测试) | 铺展速度比矿物油快3倍(动态接触角测量) | 3-8% |
粘度调节剂 | 通过分子间缠结增加配方连续相粘度 | 强效(流变学研究) | 在硅油体系中添加10%可使粘度提升40-60% | 2-20% |
抗氧化增效* | 推测通过减少活性成分结晶提高生物利用度 | 理论推测 | 无直接证据,基于相似酯类溶剂的研究外推 | 未知 |
*注:抗氧化增效为厂商宣称,缺乏人体临床证据支持
作用机制详析
分子结构中的四个异硬脂酸链提供空间位阻效应,使其具有:
- 低结晶倾向:支链结构阻碍分子规整排列,保持液态
- 高铺展性:球形分子降低分子间作用力,表面张力28.5mN/m(25℃)
- 增塑作用:渗透角质层脂质基质,增加柔韧性(体外角质层模型证实)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功能贡献 |
---|---|---|---|
四酯化合物 | 季戊四醇四异壬酸酯(主成分>95%) | 分子量:约697 g/mol Log P:~15 |
提供核心润肤与粘度调节功能 |
工艺残留物 | 单/双/三酯异构体(<3%) | 分子量:300-550 g/mol | 可能增强皮肤渗透性 |
抗氧化剂 | BHT/BHA(0.01-0.1%) | 痕量添加 | 防止酯类氧化酸败 |
分子结构特征
- 中心核:季戊四醇四元醇骨架(高度对称)
- 侧链:四条异硬脂酸链(C9支链脂肪酸)
- 空间构型:三维放射状结构(直径约2.3nm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彩妆产品:粉底液(改善铺展性)、口红(增强光泽)
- 防晒产品:有机防晒剂载体(提升SPF值10-15%)
- 护肤产品:抗衰老精华(活性物传递)、卸妆油(溶解彩妆)
- 护发产品:发油(减少毛躁、提升光泽)
协同增效组合
- 硅油体系: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(D5)复配降低粘腻感
- 固态脂质:调节巴西棕榈蜡/小烛树蜡结晶度
- 有机防晒剂:增强阿伏苯宗的光稳定性(降低降解率20-30%)
- 色粉分散:提高二氧化钛/氧化锌分散均匀性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估:2018年最终报告认定安全(浓度≤20%)(CIR Expert Panel, 2018)
- 致痘性:兔耳测试0级(无致痘风险)
- 刺激性:人体重复斑贴试验显示无刺激(48小时封闭测试)
使用限制
- 浓度上限:彩妆产品≤15%,护肤产品≤10%
- 敏感肌注意:建议配方中搭配抗炎成分(红没药醇等)
- 痤疮倾向皮肤:避免与高致痘性成分(可可脂等)复配
稳定性考量
- 氧化稳定性:Rancimat法测定诱导期>15小时(110℃)
- 水解稳定性:pH 3-9范围内稳定,强碱条件易皂化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
- 高端线应用:取代传统矿物油/合成酯的升级成分
- 宣称重点:“丝绒质感”、“零粘腻”、“持妆延展”
- 价格区间:$15-25/kg(较常规酯类溢价30-50%)
消费者认知分析
- 正面感知:78%用户认可“提升产品涂抹顺滑度”
- 认知盲区:仅12%消费者了解其INCI名称
- 营销争议:部分品牌过度宣称“抗老活性”(缺乏证据支持)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肤感调节:平衡铺展性与残留感的标杆成分
- 配方兼容:广泛适配硅油/植物油/合成油体系
- 稳定性贡献:提升氧化敏感成分的保存效能
研究与发展方向
- 精准递送系统:开发基于其胶束形成能力的靶向载体
- 绿色合成:酶催化工艺降低能耗(当前研究阶段)
- 仿生应用:模拟皮脂组成开发更贴近生理的复配体系
专家建议
在彩妆与高防晒值产品中作为核心润肤剂应用(5-12%),避免过度宣称生物活性功能,需关注原料供应链中BHT/BHA的合规添加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