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戊四醇四硬脂酸酯
季戊四醇四硬脂酸酯

中文名:季戊四醇四硬脂酸酯
英文名:PENTAERYTHRITYL TETRASTEAR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黏度控制, 柔润剂
成分详细分析
季戊四醇四硬脂酸酯 (Pentaerythrityl Tetrastearate) 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季戊四醇四硬脂酸酯 (INCI: Pentaerythrityl Tetrastearate),CAS号: 115-83-3,分子式: C77H148O8。
原料来源与生产
通过季戊四醇(石油衍生物)与硬脂酸(通常来源于棕榈油/动物脂肪)的酯化反应合成:
C(CH2OH)4 + 4 CH3(CH2)16COOH → C(CH2OOCC17H35)4 + 4H2O
工业级原料可能含部分未反应硬脂酸或三酯衍生物,化妆品级需精制纯化 (来源: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16)。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增稠/稳定剂 | 分子间范德华力形成晶体网络结构,锁定油相 | ★★★★☆ (充分证实) | 在5-10%浓度可提升粘度200-500% (依据:流变学研究) | 1-15% |
肤感调节 | 熔点在55-60℃的固体酯,体温下产生"融化感" | ★★★★☆ (充分证实) | 消费者盲测显示提升顺滑度评分37% (来源:J. Soc. Cosmet. Chem) | 0.5-8% |
乳化稳定 | 在O/W界面形成液晶结构屏障 | ★★★☆☆ (中度证实) | 与乳化剂复配可提升乳液货架期2-3倍 (依据:加速稳定性测试) | 2-10% |
屏障修复* | 推测通过填补角质层脂质间隙 | ★☆☆☆☆ (理论推测) |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TEWL降低8-12% (注:缺乏活体验证) | 未知 |
*注:屏障修复功效主要为厂商宣称,缺乏严谨人体临床试验支持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结构特征 |
---|---|---|---|
主成分 | 季戊四醇四硬脂酸酯 | 白色蜡状固体,熔点55-60℃ | 四臂星形结构,C18烷基链 |
常见杂质 | 单/双/三硬脂酸酯 | 影响结晶行为 | 未完全酯化的羟基 |
相关衍生物 | 季戊四醇四异硬脂酸酯 | 更低温流动性 | 支链烷基结构 |
关键化学特性
- 分子量: 约1,200 Da
- HLB值: ≈2 (强亲油性)
- 结晶行为: β'晶型主导,形成微细针状结晶
- 稳定性: 耐水解性优于甘油三酯 (因空间位阻效应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彩妆: 膏状口红(提供结构强度)
- 防晒: 高SPF乳液(稳定二氧化钛分散体)
- 护肤: 高滋润膏霜(协同凡士林降低粘腻感)
- 护发: 发蜡/发膏(定型与光泽平衡)
增效协同组合
- 与合成蜡复配: 聚乙烯蜡可提升熔点至65℃
- 与硅油协同: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改善铺展性
- 与极性油配伍: 辛酸/癸酸甘油酯抑制过度结晶
- 与乳化剂组合: 甘油硬脂酸酯增强网络结构稳定性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结论
- CIR评级: 安全 (使用浓度≤25%) (参考:CIR 2016最终报告)
- 致痘性: 低风险 (comedogenic index: 1-2/5)
- 刺激性: 斑贴试验显示无刺激 (5%凡士林基质)
- 致敏性: 无已知致敏报告 (截至2023年)
适用性注意事项
- 油性皮肤: 高浓度(>10%)可能致闷感
- 痤疮肌肤: 避免与高致痘成分(如可可脂)复配
- 纯素认证: 需确认硬脂酸来源(棕榈/动物)
- 温度敏感: 储存温度>40℃可能导致晶体结构变化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分析
- 中高端膏霜/彩妆 核心质地调节剂
- 替代蜂蜡的合成方案 (成本低30-40%)
- "无蜡感"宣称产品的关键成分
消费者认知特点
- 低认知度: 92%消费者不了解此成分 (来源:2023消费者成分认知调查)
- 营销焦点: 多宣传为"丝绸触感技术"而非化学名
- 清洁美容争议: 部分纯素品牌拒绝石油基原料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提供独特的固态-熔融转变肤感体验
- 在增稠效率和配方稳定性间取得最佳平衡点
- 相比天然蜡类具有更优的批间一致性
未来发展方向
- 绿色合成: 酶催化工艺降低能耗 (注: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)
- 改性研究: 支链化改善低温性能
- 功能拓展: 作为活性物载体增强透皮吸收 (注:初步体外研究显示潜力)
- 可持续来源: 生物基季戊四醇开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