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戊四醇四(乙基己酸酯/苯甲酸)酯

季戊四醇四(乙基己酸酯/苯甲酸)酯

季戊四醇四(乙基己酸酯/苯甲酸)酯
中文名:季戊四醇四(乙基己酸酯/苯甲酸)酯
英文名:PENTAERYTHRITYL TETRAETHYLHEXANOATE/BENZOAT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季戊四醇四(乙基己酸酯/苯甲酸)酯专业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季戊四醇四(乙基己酸酯/苯甲酸)酯 (Pentaerythrityl Tetraethylhexanoate/Benzoate)

化学分类

合成酯类化合物 (复合多元醇酯)

来源与生产

  • 合成途径:季戊四醇与2-乙基己酸(异辛酸)及苯甲酸的酯化反应
  • 原料来源:石油化工衍生物(季戊四醇、2-乙基己酸、苯甲酸)
  • 物理形态:常温下呈无色至淡黄色透明粘稠液体
  • 溶解性:脂溶性优异,不溶于水,可溶于大多数有机溶剂

历史应用背景

1990年代后期由特种化学品公司开发,主要用于替代传统增塑剂和矿物油类润肤剂。2000年后在化妆品领域应用扩大,主要见于彩妆和防晒产品 (依据:特种化学品行业技术文献)。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润肤剂/柔软剂 在角质层间隙形成液态膜,减少经皮水分流失(TEWL),软化角蛋白 强证据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18-25%(参考:J. Cosmet. Sci. 2018) 3-15%
增塑剂/成膜剂 分子中的苯甲酸酯基增强聚合物链柔性,季戊四醇核提供交联点 中-强证据 提升睫毛膏/唇膏膜柔韧性40-60%(来源:厂商流变学数据) 5-20%
粘度调节剂 长链烷基(乙基己基)降低分子间作用力,破坏结晶结构 中证据 在硅油体系中降低粘度达30%(依据:化妆品配方实验室测试) 2-8%
颜料分散剂 苯甲酸酯基吸附于颜料表面,烷基链提供空间位阻 中证据 提升TiO₂分散稳定性2.3倍(参考:Coloration Technology 2020) 0.5-3%
抗氧化辅助 苯甲酸结构可能具有自由基猝灭潜力 弱证据 体外ORAC测试显示轻微活性(注:无直接人体证据) N/A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结构特征 化学意义 对皮肤/配方影响
季戊四醇核 四官能度中心,提供分子刚性 增强成膜性,提高耐迁移性
2-乙基己酸酯 C8支链烷基酯 降低粘度,赋予清爽肤感
苯甲酸酯 芳香羧酸酯 增强颜料亲和力,提升光泽度
酯键比例 乙基己酸酯:苯甲酸酯≈3:1 平衡铺展性与粘附性
分子量 ≈700-800 g/mol 角质层渗透率<3%(参考:体外透皮研究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彩妆产品:睫毛膏(增强膜韧性),唇膏(提升光泽),粉底(改善铺展)
  • 防晒产品:增强有机防晒剂溶解性,减少白痕
  • 护肤乳液:中-低粘度体系中的轻质润肤剂
  • 头发护理:改善梳理性,减少静电

协同增效组合

  • 硅弹性体:降低体系粘腻感(最佳比例1:2)
  • 无机防晒剂:提升TiO₂/ZnO分散稳定性
  • 成膜聚合物:增强丙烯酸酯类聚合物的柔韧性
  • 挥发性硅油:协同产生"干爽触感"

配方注意事项

在pH>8的体系中可能发生皂化水解,建议用于pH 4-7.5配方 (依据:原料供应商稳定性指南)。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(2015年评估浓度≤20%)
  • 致痘性:兔耳试验0/5(参考: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)
  • 眼刺激性:OECD 492体外测试显示无刺激

适用人群

  • 推荐:油性皮肤(轻质质地),敏感肌(低刺激性)
  • 谨慎使用:苯甲酸酯类敏感者(尽管致敏率<0.1%)
  • 孕妇/哺乳期:无特定禁忌(全身吸收率低)

潜在风险

在痤疮治疗配方中可能降低维A酸透皮率(体外数据显示渗透抑制率15-20%)(来源: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2019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定位

  • 宣称重点:"无硅感润肤剂"、"轻质成膜剂"
  • 溢价点:替代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(D5)的环保选项
  • 价格区间:中高端($25-40/kg)

消费者认知分析

成分名称认知度低(<5%消费者识别),但"无硅油"宣称产品中应用增长显著(2020-2023年增长120%)(依据:Mintel全球新品数据库)

营销争议

部分品牌宣称"植物来源"存在误导性,实际为全合成工艺制造(注:原料商提供碳14分析显示生物基含量<5%)。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总结

  • 核心优势:独特流变改性能力,平衡润肤与清爽感
  • 技术定位:高性能合成酯类,介于硅油与天然油脂之间
  • 安全性:经认证的低刺激性,适用性广泛

未来研究方向

  • 生物基替代路径:开发生物发酵法生产季戊四醇前体
  • 与新型防晒剂的兼容性研究(如Tinosorb®系列)
  • 在剥离式面膜中的成膜/柔韧性优化

发展预测

随着硅油监管趋严,预计2025-2030年市场复合增长率达8.2%,尤其在亚太地区彩妆市场渗透率将提升至35%(来源:Grand View Research 行业报告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