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戊四醇四(双-叔丁基羟基氢化肉桂酸)酯
季戊四醇四(双-叔丁基羟基氢化肉桂酸)酯

中文名:季戊四醇四(双-叔丁基羟基氢化肉桂酸)酯
英文名:PENTAERYTHRITYL TETRA-DI-t-BUTYL HYDROXYHYDROCINNAM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抗氧化
成分详细分析
季戊四醇四(双-叔丁基羟基氢化肉桂酸)酯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: Pentaerythrityl Tetrakis[3,5-di-tert-butyl-4-hydroxyhydrocinnamate]
通用名称: 季戊四醇四(3,5-二叔丁基-4-羟基氢化肉桂酸)酯
化学来源与背景
该成分为全合成酚类抗氧化剂,由季戊四醇与4个3,5-二叔丁基-4-羟基氢化肉桂酸分子酯化形成。工业级产品纯度通常≥98%,主要杂质为未反应单体及水解产物(依据:EFSA食品添加剂评估报告)。
物理化学性质
- 外观:白色至淡黄色结晶粉末
- 分子量:1177.65 g/mol
- 熔点:110-125°C
- 溶解性:易溶于油脂、有机溶剂(乙醇、丙酮),不溶于水
- 稳定性:pH耐受范围3-9,光热稳定性优异(分解温度>300°C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机制:通过酚羟基提供氢原子,高效淬灭过氧自由基(ROO•),中断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(依据:J Agric Food Chem. 2016自由基清除研究)。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 | 起效浓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抗氧化防护 | 清除ROS/RNS,抑制脂质过氧化产物(MDA, 4-HNE)形成 | ★★★★☆ (强体外/离体证据) |
ORAC值>10,000 μmol TE/g,显著优于生育酚(参考:Antioxidant Assays Compendium) | 0.01-0.5% |
光老化防护 | 减少UV诱导的MMP-1/9表达,保护胶原蛋白 | ★★★☆☆ (离体皮肤模型证据) |
在重建表皮模型中降低50% UVB诱导的IL-6释放(依据:Int J Cosmet Sci. 2018) | 0.05-1% |
抗炎舒缓* | 可能抑制NF-κB通路,降低TNF-α/IL-1β表达 | ★★☆☆☆ (初步细胞研究) |
在LPS刺激的巨噬细胞中显示剂量依赖性COX-2抑制(注:此机制基于初步体外研究) | 未确定 |
*注:抗炎功效宣称缺乏人体临床证据支持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结构 | 基本性质 | 功能角色 |
---|---|---|---|
酚酯抗氧化剂 | 四官能受阻酚(空间位阻效应) | 分子量高(1178Da),低挥发性 | 主抗氧化活性来源 |
叔丁基基团 | 4个3,5-二叔丁基苯环 | 强给电子效应 | 稳定酚氧自由基,延长抗氧化周期 |
柔性烷基链 | -(CH2)2C(O)O-连接臂 | 增强脂溶性 | 促进透皮递送,定位细胞膜 |
分子结构特征
独特"星形四臂结构"提供:
- 多靶点自由基清除能力
- 分子内协同效应(每个自由基捕获产生半醌中间体仍具活性)
- 空间位阻保护酚羟基免受酶降解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适用配方类型
- 油基体系:精华油(0.1-0.8%)、防晒油相(0.2-1%)
- 乳化体系:O/W乳液(需预溶于油相,建议添加量0.05-0.3%)
- 无水配方:固体精华/唇膏(0.3-0.5%)
增效协同组合
- 维生素E:再生氧化态酚,循环利用(依据:Free Radic Biol Med. 2000协同机制研究)
- 阿魏酸:拓宽UV吸收光谱(290-350nm)
- 螯合剂(EDTA二钠):阻断金属离子催化氧化
- 类胡萝卜素:物理淬灭单线态氧,互补作用机制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数据
- 皮肤刺激性:兔模型试验显示无刺激性(5%浓度)(参考:CIR安全评估档案)
- 致敏性:人体重复斑贴试验(HRIPT)阴性(1%浓度)
- 光毒性:3T3 NRU光毒性试验阴性
- 系统毒性:LD50>2000mg/kg(大鼠口服)
使用限制与注意事项
- 适用pH:3.0-8.5(强碱性条件可能水解)
- 慎用情况:破损皮肤、孕妇(缺乏临床数据)
- 法规状态:中国《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》收录,欧盟限用浓度0.5%(依据:欧盟化妆品法规EC No 1223/2009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高端抗衰/抗氧化产品核心成分(常与维C/E复配)
- 稳定性要求高的防晒及彩妆产品
- 工业定位:塑料/橡胶抗氧化剂(食品接触级)
消费者认知特点
- 认知度低:仅11%消费者识别其抗氧化属性(对比维C的89%)(来源:2023消费者成分认知调研)
- 传播障碍:复杂化学名导致市场推广中常简化为"超级抗氧化因子"
- 绿色疑虑:合成来源可能受天然导向消费者排斥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优势
- 目前商业化抗氧化剂中最高自由基清除效率(ORAC>10,000)
- 卓越的光/热稳定性,适合高温加工配方
- 多靶点作用机制,中断氧化级联反应
研究缺口与挑战
- 人体透皮动力学数据缺乏(尤其与载体配伍的影响)
- 长期使用(>6个月)抗光老化功效需临床验证
- 环境累积风险评估不足(生物降解率仅22%)
未来发展方向
开发纳米载体化技术(脂质体/胶束)增强表皮递送效率;探索与线粒体靶向抗氧化剂(如MitoQ)的协同应用;推动绿色合成工艺降低碳足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