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-氨基丙烷磺酸

3-氨基丙烷磺酸

3-氨基丙烷磺酸
中文名:3-氨基丙烷磺酸
英文名:3-AMINOPROPANE SULFONIC ACID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表面剂

成分详细分析

3-氨基丙烷磺酸(3-Aminopropanesulfonic Acid)专业成分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  • INCI名称:3-Aminopropanesulfonic Acid
  • 化学式:C3H9NO3S
  • CAS号:3687-18-1
  • 别名:Homotaurine(高牛磺酸)、3APS

天然来源与合成途径

3-氨基丙烷磺酸在自然界中存在微量,但化妆品领域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取:

  • 化学合成:以丙烯腈和亚硫酸氢钠为原料,经亲核加成-水解反应制得 (依据:有机合成化学手册,2020)
  • 注:目前无商业化天然提取工艺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核心作用机制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
抗氧化保护 通过磺酸基团直接清除羟基自由基(•OH),抑制脂质过氧化链式反应 体外研究证实(★★★☆) 在Fenton反应模型中显示比牛磺酸更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(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B, 2018) 0.5-2%
皮肤屏障支持 调节角质形成细胞中丝聚蛋白(filaggrin)表达,增强紧密连接蛋白ZO-1的稳定性 离体皮肤模型(★★☆☆) 注:此机制基于初步体外研究,需更多人体验证 待确认
抗衰老 厂商宣称通过抑制MMP-1活性减少胶原降解 厂商资料(★☆☆☆) *注:此宣称缺乏强有力的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* -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氨基磺酸衍生物 3-氨基丙烷磺酸本体
  • 水溶性:>100g/L(20℃)
  • pKa:3.09(磺酸基)、9.83(氨基)
  • 分子量:139.17 g/mol
可能杂质 1,3-丙烷磺内酯
  • 安全关注:潜在基因毒性杂质,需严格控制≤10ppm (参考:ICH M7指南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常见应用类型

  • pH范围:3-7(酸性条件下更稳定)
  • 典型添加量:0.3-1.5%
  • 配方类型:
    • 精华液(水性体系)
    • 面膜(配合透明质酸)
    • 敏感肌修复霜

已验证协同成分

  • 抗氧化组合:与维生素E醋酸酯联用可提升自由基清除率37% (依据:体外协同实验数据)
  • 屏障修复:与神经酰胺NP组合可加速TEWL恢复
  • 潜在协同:与锌离子可能形成稳定络合物增强抗菌效果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估:未列入当前评估清单,但结构类似物牛磺酸评为"安全"
  • 急性毒性:大鼠口服LD50 >2000mg/kg
  • 刺激性:0.5%浓度下未观测到皮肤刺激(HRIPT测试)

适用人群与禁忌

  • 推荐人群:敏感肌、抗氧化需求者
  • 慎用情况:
    • 破损皮肤(缺乏足够安全性数据)
    • 与高浓度酸类(pH<3)配伍可能降低稳定性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分析

  • 价格区间:主要出现在中高端护肤品($30-80/30ml)
  • 宣传关键词:"生物仿生抗氧化"、"温和修护"
  • 认知误区:常被错误宣传为"天然牛磺酸衍生物"(实际为合成分子)

7. 总结与展望

3-氨基丙烷磺酸作为新兴多功能活性物,其抗氧化机制已获实验支持,但其他宣称功效仍需更多临床验证。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:

  • 透皮吸收效率的系统性评估
  • 与皮肤微生物组的相互作用研究
  • 长期使用安全性追踪(>6个月)

注:本报告基于截至2023年的公开研究数据,后续进展需持续跟踪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