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甘油-2 硬脂酸酯

聚甘油-2 硬脂酸酯

聚甘油-2 硬脂酸酯
中文名:聚甘油-2 硬脂酸酯
英文名:POLYGLYCERYL-2 STEARATE
别名:无别名
安全性: 1
功效:乳化剂

成分简介

聚甘油-2 硬脂酸酯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,常用作乳化剂在护肤和化妆品中。在护肤品中,它帮助混合油性和水性成分,形成稳定的乳液或霜体,提升产品的质地和延展性,同时具有温和的润肤作用,适合敏感皮肤。在化妆品中,如粉底或面霜,它改善产品的使用感和稳定性,防止成分分离,增强保湿效果。总体而言,这是一种安全... 展开阅读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科学报告:聚甘油-2 硬脂酸酯 (Polyglyceryl-2 Stearate)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本质

聚甘油-2 硬脂酸酯 (Polyglyceryl-2 Stearate) 是由甘油低聚物(二聚甘油)与硬脂酸通过酯化反应形成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,属于聚甘油酯(PGEs)家族。

原料来源与生产

  • 甘油来源:植物油(棕榈、大豆、椰子)水解或石化来源甘油
  • 脂肪酸来源:植物源性硬脂酸(如棕榈油、菜籽油)或动物源性(牛脂)
  • 合成工艺:甘油在碱性催化剂下聚合生成聚甘油,再与硬脂酸进行直接酯化反应(注:反应条件控制决定单酯/双酯比例)
  • 商业形态:蜡状固体或片状(熔点约55-60℃),HLB值~5.0(弱亲水性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作为多功能乳化剂,其主要机制基于两亲分子结构: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,形成液晶层增强乳液稳定性 ★★★★☆
(充分证实)
在O/W乳液中形成层状液晶结构(X射线衍射证实)(J. Colloid Interface Sci. 2018) 1-5%
肤感改良 降低表面张力提升铺展性,晶体网络提供柔滑触感 ★★★☆☆
(体外模型证实)
体外摩擦测试显示摩擦系数降低28% vs 传统乳化剂(Int J Cosmet Sci. 2020) 0.5-3%
屏障修复* 推测:参与角质层脂质排列,增强板层结构 ★★☆☆☆
(理论推测)
离体皮肤模型显示促进神经酰胺扩散(需人体验证)(厂商数据) 未知

*注:屏障修复为厂商常见宣称,缺乏高质量人体临床试验证据支持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 功能角色
主成分 二聚甘油单硬脂酸酯
(C21H42O6)
分子量:390.56 g/mol
Log P:~6.2
主要乳化剂
副产物 二聚甘油二硬脂酸酯 分子量:638.98 g/mol
Log P:~12.5
辅助增稠,影响熔点
游离组分 残留甘油/聚甘油
游离硬脂酸
占比<3% (优质原料) 影响体系pH稳定性

结构特征

甘油基团提供羟基(-OH)增强水合能力,C18烷基链赋予油相亲和性,形成弯曲型分子构象(临界胶束浓度CMC:0.01-0.05 mM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应用类型

  • 主要应用:O/W乳液、膏霜、防晒产品
  • 次要应用:彩妆基底、卸妆乳、无水配方结晶控制剂

协同组合

  • 增效乳化:鲸蜡硬脂醇复配形成α-凝胶相,提升稳定性
  • 粘度调节:配合硬脂酸可形成结晶网络增稠
  • 温和体系:搭配聚甘油-6 二硬脂酸酯构建低刺激乳化矩阵
  • 活性物递送:增强亲脂性成分(如维E、Q10)的经皮渗透(体外透皮研究)

配方要点:pH适用范围4.0-8.0,避免强电解质防止液晶结构破坏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(最高浓度10%)(CIR 2016)
  • 致痘性:低(兔耳试验0/5)(J. Soc. Cosmet. Chem.)
  • 眼刺激:轻微(体外角膜模型IC50 >5%)

适用人群与禁忌

  • 推荐:干性/中性肌肤、敏感肌(相比传统乳化剂刺激性降低40%)
  • 谨慎使用:硬脂酸过敏者(交叉反应率<0.3%)
  • 痤疮肌:优先选植物源配方(避免动物源脂肪酸促炎风险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定位

  • 中高端护肤线的"天然来源"宣称成分
  • "清洁美容"配方替代PEG类乳化剂的关键成分
  • 2023年全球用量增长12%(植物源需求驱动)

认知误区

  • 误解1: "聚甘油=合成化学物" → 实际:可100%植物来源
  • 误解2: "硬脂酸致痘" → 科学:酯化形式风险极低
  • 过度宣称: "修复屏障"功能被夸大,实际为辅效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优势

  • 提供优异乳化稳定性与丝滑肤感平衡
  • 广谱配伍性及低刺激性特征
  • 支持"无PEG/无乙氧基化"配方趋势

局限与挑战

  • 高温下晶体结构变化可能导致膏体软化
  • 植物源原料价格波动(棕榈油依赖度>60%)

研究前沿

  • 聚甘油酯-益生元协同效应:初步研究显示促进皮肤菌群平衡
  • 液晶结构靶向递送:利用层状相增强活性物透皮
  • 生物发酵法制备:酶催化工艺提升纯度(单酯率>95%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