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甘油-2 三异硬脂酸酯
聚甘油-2 三异硬脂酸酯
中文名:聚甘油-2 三异硬脂酸酯
英文名:POLYGLYCERYL-2 TRIISOSTEARATE
别名:无别名
安全性:
1
功效:乳化剂
成分简介
聚甘油-2 三异硬脂酸酯是一种合成酯类成分,广泛用于护肤和化妆品中。它主要作为乳化剂,帮助稳定油相和水相的混合,防止产品分离,确保质地均匀。同时,它具有润肤作用,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,锁住水分,增强皮肤柔软度和光滑感。此外,该成分还可用作增稠剂,改善产品的涂抹性和感官体验,使配方更易推开且不油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聚甘油-2 三异硬脂酸酯 (Polyglyceryl-2 Triisostearate)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分子特征
聚甘油-2 三异硬脂酸酯 (Polyglyceryl-2 Triisostearate) 是由2个甘油单元聚合形成的聚甘油骨架,与三个异硬脂酸分子通过酯化反应形成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。平均分子量约850-1000 Da。
原料来源与生产
通过以下工艺合成:
- 甘油聚合:甘油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脱水形成聚甘油-2 (二聚甘油)
- 酯化反应:聚甘油-2 与异硬脂酸(异十八烷酸)在高温(180-220℃)催化酯化
- 精制:分子蒸馏去除未反应原料,活性物含量通常≥95% (来源:国际化妆品原料词典第16版)
物理性质
- 外观: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
- 溶解性:溶于乙醇、异丙醇、植物油,不溶于水
- HLB值:4-6 (亲油性表面活性剂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乳化稳定 |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,形成液晶层增强膜稳定性 | ★★★★☆ (充分证实) |
在油包水乳液中形成β-凝胶相,提升高温稳定性 (依据:胶体界面科学期刊2018) | 1-5% |
| 肤感调节 | 形成低粘度液晶网络,降低油腻感 | ★★★☆☆ | 感官评估显示比传统异硬脂酸酯降低粘腻感23% (依据:国际化妆品科学杂志2019) | 0.5-3% |
| 屏障支持 | 与皮脂相似结构,增强脂质层连续性 | ★★☆☆☆ | 离体皮肤研究显示TEWL降低18% (注:人体证据有限) | 2-8% |
| 抗氧化增效 | 理论推测增强脂溶性抗氧化剂渗透 | ★☆☆☆☆ | 厂商宣称无独立验证研究 (需谨慎评估) | -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| 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功能角色 |
|---|---|---|---|
| 主活性物 | 聚甘油-2 三异硬脂酸酯 | 酯化率≥95%,游离酸≤2% | 初级乳化剂/润肤剂 |
| 相关同系物 | 聚甘油-2 二异硬脂酸酯 聚甘油-2 单异硬脂酸酯 |
分子量差异±200Da | 协同乳化 |
| 微量组分 | 游离甘油(≤0.5%) 催化剂残留(≤10ppm) |
HPLC检测限内 | 工艺副产物 |
结构特征
分子包含:
- 亲水头基:聚甘油-2 (含2个游离羟基)
- 疏水尾链:三个异硬脂酸支链(甲基侧链降低结晶性)
- 空间构型:伞状三维结构增强界面吸附效率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油包水(W/O)乳液:与蜂蜡/地蜡协同构建稳定乳化体系
- 无水配方:油膏/卸妆膏中悬浮固体颗粒
- 彩妆产品:唇膏/粉底中提升颜料分散性
增效组合
- + 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:降低粘度,提升铺展性
- + 植物甾醇:增强液晶结构强度,稳定性提升40% (依据:化妆品化学家学会会刊2020)
- + 微晶蜡:协同构建触变性结构
配方要点
最佳添加温度70-80℃,pH适用范5-8,避免与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直接配伍。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安全浓度≤25% (参考:CIR 2018最终报告)
- 致痘性:兔耳试验0/5,非致痘原料
- 眼刺激:鸡胚绒毛尿囊膜试验<0.3(无刺激)
使用限制
- 痤疮皮肤:安全但需控制油相比例
- 婴幼儿产品:适用浓度≤5%
- 禁忌:不可用于破损皮肤
稳定性风险
长期储存可能发生水解(50℃加速试验6个月酸值增加≤1.0mg KOH/g),需添加抗氧化剂(BHT 0.05%)。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高端膏霜/卸妆膏核心乳化剂
- "无硅油"宣称配方的关键替代品
- 敏感肌适用性宣传率增长35% (来源:2023全球原料趋势报告)
消费者感知
盲测显示:
- 73%用户认为"吸收更快"
- 68%误认为"天然来源" (实际为合成酯)
- 包装宣称关键词:丝绒感/不闷痘/温和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
- 油包水体系稳定性优于传统乳化剂
- 独特肤感调节能力
- 宽泛的安全使用范围
研究缺口
- 屏障修复功效需更多人体验证
- 环境降解数据不足
发展趋势
聚甘油酯分子设计精细化:控制聚合度/酯化位点提升功效,生物发酵法降低碳足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