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甘油-2 二异硬脂酸酯/IPDI 共聚物
聚甘油-2 二异硬脂酸酯/IPDI 共聚物
中文名:聚甘油-2 二异硬脂酸酯/IPDI 共聚物
英文名:POLYGLYCERYL-2 DIISOSTEARATE/IPDI COPOLYMER
别名:无别名
安全性:
1
功效:成膜剂
成分简介
聚甘油-2 二异硬脂酸酯/IPDI 共聚物是一种合成聚合物,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乳化剂、成膜剂和稳定剂。它帮助混合油性和水性成分,使乳液、霜剂等产品质地均匀稳定。同时,它能形成柔韧的薄膜,增强产品的持久性、防水性和耐摩擦性,常见于防晒霜、粉底和护发产品中,以提升使用感和功效。此外,该成分还能改善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聚甘油-2 二异硬脂酸酯/IPDI 共聚物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分类
聚甘油-2 二异硬脂酸酯/IPDI 共聚物 (Polyglyceryl-2 Diisostearate/IPDI Copolymer)
化学分类:合成有机聚合物 | 结构类型:接枝共聚物
原料来源与生产
- 合成来源:通过化学催化聚合反应合成
- 关键前体:
- 聚甘油-2:甘油缩聚衍生物
- 异硬脂酸:支链C18脂肪酸
-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(IPDI):脂环族二异氰酸酯单体
- 反应过程:通过缩聚反应形成酯键和氨基甲酸酯(urethane)键,生成具有两亲性结构的接枝共聚物
- 物理形态:常温下通常为粘稠液体至半固体蜡状 (依据分子量和取代度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功能机制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成膜剂 | 聚合物链通过物理交联形成连续网状膜,减少TEWL | 强 (体外/离体皮肤模型证实) | 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18-32% (浓度2-5%) (供应商体外数据) | 1-5% |
| 肤感改良剂 | 异硬脂酸支链提供铺展性,聚甘油极性端增强亲肤性 | 中强 (流变学/感官评价支持) | 流变测试显示剪切稀化行为,接触角测量证实快速铺展 (J. Cosmet. Sci. 2018) | 0.5-3% |
| “抗污染”屏障* | 理论推测:聚合物膜可能阻隔PM2.5吸附 | 弱 (机制推测) | 缺乏直接证据,仅基于膜连续性假设 (注:需更多临床验证) | N/A |
| 乳化稳定剂 | 两亲结构锚定油水界面,降低界面张力 | 强 (微观形态学研究) | 冷冻电镜显示形成稳定液晶结构 (Colloids Surf. B 2020) | 0.8-4% |
*注:"抗污染"宣称多基于理论推测,缺乏人体临床验证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| 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结构单元 | 基本性质 | 功能贡献 |
|---|---|---|---|
| 聚甘油骨架 | 甘油二聚体 (C6H14O5) | 极性、亲水 | 提供水溶性、成膜性与乳化锚点 |
| 异硬脂酸酯 | 支链C18烷基链 | 疏水、低粘度 | 赋予润滑性、低温稳定性及铺展感 |
| IPDI片段 | 氨基甲酸酯键(-NHCOO-) | 刚性、高内聚能 | 增强膜强度与耐水性 |
| 分子特征 |
|
|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防晒产品:增强防水性 (与OMC/氧化锌协同)
- 彩妆底妆:改善粉体分散与持妆力 (与硅弹性体协同)
- 抗衰老膏霜:活性物输送载体 (与肽类协同)
- 无水配方:作为油凝胶结构化剂
关键协同成分
- 与硅油:降低粘腻感,提升顺滑度
- 与无机防晒剂:改善TiO₂/ZnO在油相分散
- 与合成酯类:增强低温稳定性 (异硬脂酸异丙酯等)
- 与聚合物增稠剂:与丙烯酸(酯)类共聚物形成协同流变网络
配方技术要点
- 添加阶段:油相加热溶解 (建议70-80℃)
- pH适应性:稳定pH 3-9 (避免强碱性降解)
- 电解质耐受:中等 (限盐浓度<1%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估状态:相关聚甘油酯类被评估为安全 (2017年评估)(CIR Expert Panel, 2017)
- 致敏性:未反应IPDI单体残留<0.1% (GC-MS测定),符合ISO 10993标准
- 眼刺激:兔眼试验显示轻微刺激 (得分2.3/10)
适用人群注意事项
- 痤疮皮肤:低致痘性 (兔耳试验0级)
- 敏感肌:建议浓度<3% (高浓度可能致密闭感)
- 孕妇/哺乳期:无系统吸收证据,但缺乏专项研究
- 禁忌配伍:强氧化剂 (可能降解氨基甲酸酯键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高端抗衰/防晒产品:利用"抗污染"概念营销
- 纯净美妆(Clean Beauty):部分品牌宣传为"硅胶替代物"
- 亚洲市场偏好:主打"轻润膜感"的日韩底妆产品
消费者认知特点
- 成分识别度:低 (多隐藏在成分表后段)
- 营销宣称焦点:"隐形防护罩"、"抗蓝光"等概念关联
- 使用反馈:正评集中于妆效持久,负评涉及闷痘风险 (油痘肌报告率约3.2%)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独特性能平衡:兼具成膜性与优异铺展感
- 配方多功能性:乳化/增稠/肤感改良三效合一
- 稳定性表现:pH/热稳定性优于多数天然聚合物
局限性与挑战
- 生物降解性差:需关注环境累积风险
- 机制研究不足:尤其缺乏人体功效影像学证据
- 合成复杂性:批次间分子量分布波动影响性能
未来研究方向
- 开发可控聚合工艺缩小分子量分布
- 探索与生物可降解单体的共聚改性
- 采用先进成像技术 (如共聚焦拉曼) 研究皮肤表面成膜行为
- 建立临床级功效评价标准验证"抗污染"宣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