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甘油-2 油酸酯

聚甘油-2 油酸酯

聚甘油-2 油酸酯
中文名:聚甘油-2 油酸酯
英文名:POLYGLYCERYL-2 OLEATE
别名:无别名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功效:乳化剂

成分简介

聚甘油-2 油酸酯是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,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乳化剂,帮助油性和水性成分均匀混合,形成稳定的乳液或霜体,防止产品分离。它还具有温和的清洁能力,能有效去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多余油脂,同时保持皮肤屏障完整,减少刺激风险。此外,该成分常作为润肤剂,提供滋润和顺滑感,改善产品质地。常见于面... 展开阅读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聚甘油-2 油酸酯 (Polyglyceryl-2 Oleate)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分子特征

聚甘油-2 油酸酯 (Polyglyceryl-2 Oleate) 是由2分子甘油聚合形成聚甘油主链,再与油酸通过酯化反应形成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。

天然来源与生产

  • 主要原料:甘油(植物来源:棕榈/大豆) + 油酸(植物来源:橄榄/葵花籽油)
  • 合成工艺:甘油在碱性催化剂下脱水缩合形成聚甘油,再与油酸酯化反应,经纯化后获得目标产物 (参考:Journal of Surfactants and Detergents, 2017)
  • 形态特征:常温下呈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,HLB值约5-7(亲油性为主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基于其两亲性分子结构实现多功能作用: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乳化稳定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,形成稳定液晶结构 ★★★★☆
(充分证实)
在O/W乳液中形成层状液晶相,提升体系稳定性 (依据:Colloids and Surfaces A, 2020) 1-5%
润肤柔顺 油酸链段与皮脂相容,填充角质层缝隙 ★★★☆☆
(临床验证)
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17.2% (依据: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, 2018) 0.5-3%
促渗透作用 暂时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 ★★☆☆☆
(体外证据)
体外实验显示对亲脂性成分渗透增强1.8倍 (注:人体数据有限) 0.5-2%
"修复屏障" 理论推测可补充脂质 ★☆☆☆☆
(推测性)
厂商宣称但缺乏直接证据,间接通过保湿作用实现 N/A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主结构 二聚甘油单油酸酯
(C21H40O5)
分子量:372.5 g/mol,Log P≈6.2
主要同系物 二聚甘油二油酸酯 约占成品15-30%,增强亲油性
微量成分 游离甘油(≤1%)
游离脂肪酸(≤0.5%)
工艺残留物,需控制含量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O/W乳液:与高HLB乳化剂复配(如聚甘油-6二硬脂酸酯)
  • 卸妆产品:溶解彩妆油脂(协同辛酸/癸酸甘油三酯)
  • 膏霜类:改善铺展性(协同蜂蜡/小烛树蜡)

增效组合

  • 保湿增效:透明质酸 + 聚甘油-2油酸酯 → 水合作用提升40% (依据: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19)
  • 稳定增效:鲸蜡硬脂醇 + 聚甘油-2油酸酯 → 降低结晶温度8℃
  • 清洁增效:APG类表活 + 聚甘油-2油酸酯 → 降低刺激指数35%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1(安全)(参考:CIR 2016最终报告)
  • 致痘性:低风险(兔耳试验0级)
  • 眼刺激:未稀释状态下可能产生轻度刺激

适用人群建议

  • 推荐:干性/中性肌肤 • 耐受性皮肤
  • 谨慎使用:油性痘痘肌(高浓度可能致痘) • 受损屏障期
  • 孕妇:无明确禁忌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宣称热点:"天然来源乳化剂"、"温和清洁"、"植物系配方"
  • 溢价应用:有机认证产品(ECOCERT认可) • 清洁美容(clean beauty)

消费者误解

"含油酸=破坏屏障"实际配方中浓度<3%时无负面影响 (注:需与高浓度纯油酸区分)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

  • 优势:生态兼容性优于传统PEG乳化剂 • 提升配方肤感顺滑度
  • 局限:低温稳定性挑战(浊点≈5℃) • 高浓度可能致痘

研究趋势

分子修饰方向:酶法合成精确结构体(提升纯度) • 与植物鞘氨醇复配增强屏障修复 (前沿研究: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, 2022)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