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桂油

肉桂(CINNAMOMUM CASSIA)油

肉桂油
中文名:肉桂油
英文名:KEIHI YU
别名:
安全性: 3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香料

成分详细分析

化妆品成分专业报告:肉桂(CINNAMOMUM CASSIA)油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植物学来源与加工

肉桂(Cinnamomum cassia)油是从樟科植物肉桂树(又称中国肉桂)的树皮、枝叶中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性精油,得油率约1-2%。主要产于中国(广西、广东)、越南和印度尼西亚。化妆品级精油需经二次蒸馏纯化以降低刺激性成分含量。

INCI名称与法规

  • INCI名称: CINNAMOMUM CASSIA BARK OIL
  • CAS号:8007-80-5
  • 欧盟化妆品法规(EC) No 1223/2009:受限物质(最大使用浓度:皮肤产品0.1%,口腔产品0.01%)(依据:欧盟化妆品成分数据库CosIng)
  • IFRA标准:在驻留型产品中限用0.1%(参考:国际日用香料协会第49次修订标准)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抗菌/抗痘 肉桂醛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,抑制细菌(痤疮丙酸杆菌)生物膜形成 ★★★☆ (体外及离体实验证实) 0.1%浓度对痤疮丙酸杆菌抑制率>90%(来源:J Appl Microbiol. 2017) 0.05-0.1%
抗氧化 苯丙烯类化合物清除ROS,激活Nrf2/ARE抗氧化通路 ★★★☆ (体外及生化实验证实) ORAC值高达267,536 μmol TE/100g,强于维生素E(参考:J Agric Food Chem. 2005) 0.01-0.1%
抗炎 抑制COX-2、TNF-α和IL-6炎症因子表达 ★★☆☆ (体外研究为主) 在HaCaT细胞模型中降低LPS诱导的炎症因子达50%(依据:Phytother Res. 2018) 0.02-0.05%
促进毛发生长 推测通过增加毛乳头细胞增殖和延长生长期 ★☆☆☆ (初步研究) 体外实验显示0.001%促进毛囊细胞增殖17%(注:缺乏临床验证) 未确定
抗衰老 理论推测通过抗氧化减少光损伤 ★☆☆☆ (间接证据) 无直接人体试验,基于抗氧化数据外推 未确定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含量范围 基本性质 功能贡献
苯丙烯类 反式肉桂醛 65-80% 黄色液体,辛辣气味,logP=1.9 主要活性成分,抗菌/抗氧化核心
芳香醇 丁香酚 5-10% 无色油状,logP=2.4 协同抗菌,但有致敏性
萜烯类 α-萜品醇 2-5% 单萜醇,logP=2.8 促渗作用,调节香气
酯类 肉桂酸甲酯 1-3% 白色结晶,logP=2.1 稳定香气,潜在抗炎
微量成分 香豆素 <0.1% 苯并α-吡喃酮 光毒性风险物质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适用配方类型

  • 局部点痘产品(凝胶/精华,0.05-0.1%浓度)
  • 功能性洁面产品(需充分冲洗,≤0.05%)
  • 头皮护理产品(需配伍舒缓剂,≤0.03%)
  • 不推荐用于驻留型面膜或敏感肌产品

增效协同组合

  • 抗菌协同: 茶树油(+200%抗痤疮丙酸杆菌效果)(依据:Lett Appl Microbiol. 2013)
  • 舒缓配伍: 红没药醇/泛醇(降低TRPV1受体激活)
  • 稳定化组合: 生育酚/抗坏血酸棕榈酸酯(防止肉桂醛氧化)

配伍禁忌

  • 避免与强氧化剂(过氧化苯甲酰)配伍 → 加剧刺激
  • 慎与促渗剂(氮酮)合用 → 增加透皮致敏风险
  • pH>8环境加速肉桂醛聚合 → 效能下降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风险评估

  • 致敏性: 欧盟SCCS确认为强致敏物(致敏率>3%)(参考:SCCS/1459/11意见书)
  • 刺激阈值: 斑贴试验显示>0.1%诱发红斑(依据:Contact Dermatitis. 2015)
  • 光毒性: 香豆素含量<0.1%时风险较低

适用人群与警示

  • 适用: 油性/耐受性皮肤局部抗痘护理
  • 禁用:
    • 湿疹/玫瑰痤疮患者
    • 孕期(潜在子宫刺激)
    • 儿童(<12岁皮肤屏障未完善)
  • 强制标注: "含肉桂醛 - 可能引起过敏反应"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主打"天然抗痘"的功能性护肤品牌(常与茶树油配伍)
  • 男士控油理容产品(利用清凉感)
  • 东南亚传统药妆概念产品(如泰国草药品牌)

消费者认知偏差

  • 误区1: "天然肉桂=安全" → 忽视其强致敏性
  • 误区2: 高浓度DIY使用 → 导致接触性皮炎案例高发
  • 过度宣称: "排毒""促进循环"缺乏科学依据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与局限

  • 优势: 天然强效抗菌剂,广谱抗微生物活性
  • 局限: 安全窗窄(0.02-0.1%),高致敏性限制应用
  • 技术挑战: 肉桂醛的化学不稳定性和挥发性

创新方向

  • 微胶囊化技术: 降低刺激同时缓释活性
  • 衍生物开发: 肉桂酸锌(降低刺激保留抗菌性)
  • 精准递送: 脂质体靶向毛囊抗痤疮
  • 生物合成: 工程酵母生产高纯度肉桂醛(注:处于实验室阶段)

专家建议

在严格遵循浓度限制(≤0.1%)和明确警示的前提下,可作为天然抗菌成分用于局部抗痘产品。优先选择经纯化处理(降低丁香酚/香豆素含量)的化妆品级原料,并通过配伍舒缓成分提升耐受性。需警惕市场过度炒作其"排毒""生发"等未经验证的功效宣称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