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桂醛
肉桂醛
中文名:肉桂醛
英文名:CINNAMAL
别名:桂皮醛
安全性:
35
功效:香料
成分简介
肉桂醛是从肉桂中提取的一种天然醛类化合物,在护肤和化妆品中主要用作香料,赋予产品温暖、辛辣的香气。它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性质,可能帮助抑制细菌生长、减少炎症,适用于控油或抗痘产品。此外,肉桂醛有时用作渗透增强剂,促进其他活性成分吸收。但需注意,它可能引起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,尤其对敏感肌肤,因此产品中浓度... 展开阅读
成分详细分析
肉桂醛 (Cinnamaldehyde)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Cinnamaldehyde
天然来源与提取
- 主要来源:肉桂树皮精油 (Cinnamomum cassia 和 Cinnamomum zeylanicum)
- 提取方法:蒸汽蒸馏法(天然来源)或化学合成(主要商业化途径)
- 天然含量:占肉桂精油总量的60-90% (来源:植物化学分析研究)
分子基础信息
- 化学式:C9H8O
- 分子量:132.16 g/mol
- CAS号:104-55-2
- 化学结构:苯丙烯醛(含α,β-不饱和醛基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| 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抗菌/防腐 | 破坏微生物细胞膜完整性;抑制ATP酶及生物膜形成 | 强 (体外) | 0.02-0.1%浓度抑制痤疮丙酸杆菌;0.05%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(依据: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, 2015) | 0.02%-0.1% |
| 抗氧化 | 清除ROS;激活Nrf2/ARE通路增强抗氧化酶表达 | 中等 (体外/离体) | 在成纤维细胞中显示剂量依赖性SOD激活作用 (依据:Food Chem Toxicol, 2017) | 0.01%-0.05% |
| 抗炎 | 抑制NF-κB和COX-2通路;降低TNF-α、IL-6表达 | 有限 (体外) | 注:主要在巨噬细胞模型验证,缺乏临床皮肤抗炎证据 (参考:Int Immunopharmacol, 2008) | 未确定 |
| 抗衰老 | 理论推测:潜在抑制MMPs;促进胶原合成 | 弱 | 注:仅个别研究显示在0.001%浓度下轻微促进胶原生成,临床相关性不明 | 未确定 |
| 脂肪分解 | 理论推测:激活TRPA1通道诱导脂解 | 初步 | 离体脂肪细胞模型显示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(依据:Sci Rep, 2016) | 未确定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| 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化妆品相关特性 |
|---|---|---|---|
| 苯丙烯醛 | 肉桂醛 (主成分) | 黄色油状液体;强烈肉桂香气;log P=1.9 | 挥发性;光敏性;强渗透性 |
| 微量组分 (天然来源) |
肉桂酸 丁香酚 香豆素 |
存在形式取决于提取工艺 | 可能贡献协同效应或增加致敏风险 |
关键化学特性
- 反应性基团:α,β-不饱和醛基(迈克尔加成受体)
- 稳定性:易氧化成肉桂酸(需抗氧化剂保护)
- pH敏感性:碱性条件下加速聚合
- 溶解度:脂溶性(乙醇/油相载体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配方应用类型
- 主要应用:香料成分(提供温暖辛香调)
- 次要应用:辅助防腐(需与其他防腐剂复配)
- 特殊应用:发热型瘦身产品(通过TRP通道激活)
配方技术要点
- 浓度限制:护肤品≤0.1%;香水≤1% (依据:IFRA标准)
- 载体选择:需乙醇或环状硅油提高溶解度
- 稳定化:必须配伍BHT/BHA等抗氧化剂
- pH范围:最佳4.5-6.0(防止醛基反应)
协同增效组合
- 防腐增效:+ 苯氧乙醇(破坏微生物膜协同作用)
- 抗氧化:+ 维生素E(阻断醛基氧化链式反应)
- 刺激抵消:+ 红没药醇(抑制TRPV1激活减轻灼热感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结论
- CIR评级:安全浓度≤0.1% (参考:CIR 2016最终报告)
- EU限制:禁用纯品于非冲洗类产品 (法规EC No 1223/2009)
- SCCS意见:淋洗类≤0.1%;驻留类≤0.001%
主要风险因素
- 接触性皮炎:致敏率3.4% (依据:北美接触性皮炎组数据)
- 刺激机制:TRPA1/TRPV1受体激活导致灼痛感
- 光毒性:潜在光敏反应(尤其含香豆素杂质时)
- 粘膜刺激性:眼周/唇部产品禁用
适用人群禁忌
- 绝对禁忌:香料过敏史、玫瑰痤疮、湿疹急性期
- 谨慎使用:敏感肌(需斑贴试验)、孕妇(缺乏安全性数据)
- 适用产品:香水(冲洗型)、局部瘦身凝胶(限时使用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应用现状
- 主要定位:中低价位香料成分(成本仅为合成香料的1/3)
- 宣称趋势:"天然防腐"概念滥用(忽视浓度限制)
- 新兴应用:发热型瘦身产品(配合咖啡因)
消费者认知误区
- "天然肉桂=安全":忽视致敏性与化学修饰过程
- "抗菌=祛痘":忽视其刺激可能加重痤疮炎症
- "发热=燃脂":混淆TRP通道激活与真实脂肪代谢
监管挑战
- 天然提取物与合成品监管标准不统一
- 香料过敏原标识法规执行差异(欧盟vs北美)
- "无防腐剂"宣称中的概念偷换问题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价值重定位
- 不可替代性:关键香料成分(温暖辛香调基准物质)
- 局限性:功效成分应用受限于安全阈值
- 风险收益比:驻留类护肤品应用弊大于利
未来研究方向
- 微囊化技术:降低刺激性同时维持抗菌活性
- 结构修饰:开发氢化肉桂醛等低致敏衍生物
- 精准递送:靶向毛囊的抗菌制剂开发
- 临床验证:TRP通道激活与脂肪代谢的剂量效应关系
专家使用建议
- 严格遵循0.1%浓度上限(驻留型≤0.001%)
- 避免用于屏障受损皮肤及眼周区域
- 配伍时必须包含抗刺激成分(如:甘草亭酸)
- 产品需明确标注"含香料过敏原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