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桂酸苄酯
肉桂酸苄酯

中文名:肉桂酸苄酯
英文名:BENZYL CINNAM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34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香料
成分详细分析
肉桂酸苄酯 (Benzyl Cinnamate) 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INCI名称: Benzyl Cinnamate
化学名称: (E)-苄基-3-苯基丙烯酸酯
CAS号: 103-41-3
分子式: C16H14O2
分子量: 238.29 g/mol
天然来源与工业制备
天然存在于:
- 秘鲁香脂(Myroxylon balsamum)及吐鲁香脂(Myroxylon balsamum var. pereirae)中天然存在 (来源:Phytochemical Analysis, 2003)
- 安息香树脂(Styrax spp.)次要成分
- 部分花卉精油(如风信子、晚香玉)微量存在
工业制备方法:
- 肉桂酸与苄醇在酸催化下的酯化反应(H2SO4或对甲苯磺酸催化剂)
- 酶催化酯交换法(绿色化学工艺) (来源: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: Enzymatic, 2010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定香剂 | 高分子量酯类延缓挥发性香成分蒸发 | ★★★☆☆ (充分证实) | 通过气相色谱证实可延长香柠檬油挥发性成分保留时间40-60% (来源:Flavour and Fragrance Journal, 2005) | 0.5-5% |
紫外线吸收 | 共轭双键吸收UVB波段(280-320nm) | ★★☆☆☆ (体外证据) | 体外测试显示SPF增效作用(与甲氧基肉桂酸乙酯协同) (来源: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, 2011) | 3-8% |
抗菌作用 (注:主要为厂商宣称) | 可能干扰微生物细胞膜流动性 | ★☆☆☆☆ (初步研究) | 体外对痤疮丙酸杆菌MIC=0.1%,但缺乏皮肤模型验证 (来源:厂商技术文档) | 未知 |
抗氧化 (注:基于结构推测) | 苯丙烯酰基捕获自由基 | ★☆☆☆☆ (理论推测) | ORAC值≈850 μmol TE/g (仅为维生素E的1/5) (来源:理论计算数据) | 未确定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结构特征 |
---|---|---|---|
肉桂酸酯 | 肉桂酸苄酯 |
|
|
关键杂质 | 苯甲醛/肉桂酸 |
|
GC-MS检测需关注苯甲醛峰面积占比 (来源:IFRA第49次修订标准)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香水与古龙水:中调定香剂(占比2-8%)
- 防晒产品:UVB吸收增效剂(与甲氧基肉桂酸辛酯协同)
- 皂用香精:碱性环境稳定性优于醛类香料
配方技术要点
- 溶解性:需预溶于乙醇/苯甲酸苄酯(溶解度>30%)
- pH稳定性:避免pH>9的配方(酯键水解风险)
- 结晶控制:低于35℃时需添加结晶抑制剂(如乙酰化羊毛脂)
协同成分
- 香兰素:增强东方香调持久性 (协同指数SI=1.8)
- 甲氧基肉桂酸乙基己酯:提升SPF值约15% (体外测试数据)
- 没药树脂:增强琥珀香韵层次感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结论
- CIR评估:安全浓度≤10% (化妆品中) (来源:CIR Final Report, 2013)
- 致敏性:斑贴试验阳性率0.3-0.8% (欧盟数据)
- 光毒性:3T3 NRU试验阴性 (ECVAM验证)
使用限制与警示
- IFRA限制:香水产品中≤6% (防止苯甲醛残留致敏) (来源:IFRA第49次修订标准)
- 孕妇慎用:体外显示弱雌激素活性(EC50=10μM) (来源:Toxicology Letters, 2004)
- 禁忌配伍:避免与强氧化剂(过氧化苯甲酰)配伍
适用皮肤类型
- ✅ 中性至干性皮肤
- ⚠️ 敏感性皮肤需预先斑贴测试
- ❌ 芳香过敏史者禁用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高端香水(占比68%)
- 天然宣称护肤品(利用"香脂提取物"概念)
- 男士理容产品(琥珀/木质香调载体)
消费者认知特点
- 正面认知:与"温暖东方香调"关联(市场调研提及率72%)
- 负面认知:8%消费者误认为"肉桂过敏原"(实际无肉桂醛)
- 清洁美容趋势:天然来源版本溢价可达300%
市场争议
"天然安定剂"宣称争议:合成品与天然提取物在GC-MS无法区分,引发绿色清洗质疑 (来源:ECHA执法案例2021)
7. 总结与展望
核心价值总结
- 不可替代性:定香性能在同类酯中最佳(蒸气压0.01Pa/25℃)
- 安全性平衡:10年致敏报告率<0.1% (欧盟CosIng数据)
- 配方局限性:结晶倾向制约低温产品应用
研究缺口与展望
- 作用机制:需透皮吸收及代谢途径研究(现有数据空缺)
- 增效系统开发:环糊精包埋技术解决结晶问题 (初步专利:WO2020157896A1)
- 可持续方向:酶法合成工艺碳足迹降低40% (生命周期评估研究)
未来应用潜力
功能性香料:探索其UV吸收特性在防晒-香水跨界产品中的应用,但需解决SPF值贡献的定量验证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