羟甲基二氧一氮杂双环辛烷

羟甲基二氧一氮杂双环辛烷

羟甲基二氧一氮杂双环辛烷
中文名:羟甲基二氧一氮杂双环辛烷
英文名:HYDROXYMETHYL DIOXOAZABICYCLOOCTANE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羟甲基二氧一氮杂双环辛烷 (Hydroxymethoxyphenyl Butanone) 专业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Hydroxymethoxyphenyl Butanone (常用商品名: Symsitive®)

化学结构

分子式: C11H14O3
结构特征: 含丁酮骨架与甲氧基/羟基取代苯环的酚类化合物

来源与生产

  • 合成来源:实验室化学合成(非天然来源)
  • 主要生产商:Symrise AG (以专利原料Symsitive®销售)
  • 商品化形式:通常为白色至米色结晶粉末,需溶剂溶解后使用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
即时舒缓敏感 作用于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(TRPV1),降低神经元敏感性 体外/临床强证据 10分钟内降低辣椒素诱导的刺痛感68% (0.2%浓度) 0.05-0.2%
缓解灼热/刺痛 抑制神经末梢P物质释放,阻断神经炎症信号 体外/临床中等证据 乳酸刺痛测试中显著降低不适评分 (双盲研究) 0.1-0.2%
强化皮肤屏障 间接调节神经源性炎症,减少屏障破坏因子释放 理论推测/间接证据 离体皮肤模型显示降低炎症介质IL-8 ≥0.1%
"抗衰老" 无直接作用机制 厂商宣称 缺乏针对胶原/弹性蛋白的直接研究 -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特性类别 分析参数 技术说明
分子特性 分子量:194.23 g/mol Log P:1.8(中等亲脂性)
结构特征 • 酚羟基(pKa≈10):提供弱酸性/抗氧化潜力
• 甲氧基:增强膜渗透性
• 酮基:关键活性位点(与TRPV1结合)
稳定性 • pH耐受:3-9
• 热稳定:≤80°C
• 光敏感:需避光保存
• 氧化风险:酚羟基易氧化(需配伍抗氧化剂)
检测方法 HPLC-UV(λ=280nm)或LC-MS/MS(化妆品中定量分析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适用配方类型

  • 最佳体系:水基精华、乳液、膏霜(溶解于丙二醇/乙醇)
  • 兼容体系:清洁产品(停留时间短则效果受限)
  • 慎用体系:无水油膏(溶解度和扩散性差)

增效配伍组合

  • 神经舒缓协同:乙酰基二肽-1鲸蜡酯(抑制神经信号)
  • 屏障修复协同:神经酰胺NP + 胆固醇(修复物理屏障)
  • 抗炎协同:红没药醇 + 甘草酸二钾(抑制免疫炎症)
  • 抗氧化保护:维生素E(防止酚羟基氧化失活)

配伍禁忌

  • 强碱性成分(pH>9):导致酚羟基电离降低透皮性
  • 高浓度螯合剂(如EDTA二钠):可能影响金属离子依赖性作用
  • 剧烈促渗剂(如高浓度乙醇):可能诱发刺激抵消舒缓效果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(最高使用浓度0.4%)(CIR 2019)
  • 致敏性:极低(临床斑贴试验≤0.5% IRR)
  • 系统毒性:无显著经皮吸收(体外皮肤渗透率<1%)

适用人群与禁忌

  • 推荐人群:敏感性皮肤、玫瑰痤疮、神经源性瘙痒
  • 慎用人群:严重屏障受损期(需先修复屏障)
  • 使用频率:每日1-2次(可持续使用)
  • 禁忌症:对苯酚类化合物过敏者(罕见)

法规状态

  • 中国《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》收录(2021版)
  • 欧盟化妆品法规(EC) No 1223/2009 批准使用
  • FDA化妆品原料自愿注册计划列示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核心宣称:"即刻舒缓"、"敏感肌专用"、"修复神经敏感"
  • 溢价定位:中高端功能性护肤品(单价>$40/30ml)
  • 典型品类:敏感肌精华、术后修复产品、高活性成分打底液

消费者认知分析

  • 感知优势:快速起效(10分钟内减轻灼热感)
  • 常见误解:误认为可替代抗组胺药物(仅作用于外周神经)
  • 教育痛点:需区分"神经舒缓"与"抗炎/抗过敏"机制差异

市场趋势

2021-2025年复合增长率12.7%(敏感性皮肤护理细分市场)(数据来源:Euromonitor皮肤神经学报告)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

  • 独特机制:靶向TRPV1受体填补"神经源性敏感"护理空白
  • 起效优势:极快舒缓速度(显著优于传统抗炎成分)
  • 安全性:经认证的温和性和低致敏性

应用局限

  • 对免疫型炎症(如接触性皮炎)效果有限
  • 光稳定性不足需配方保护
  • 高浓度(>0.4%)可能产生轻微温热感

研究展望

  • 探索与瞬时受体电位锚定蛋白(TRPA1)的相互作用
  • 微囊化技术提升光稳定性
  • 与皮肤微生物组互作研究(神经-免疫-微生物轴)

专家建议

推荐作为敏感性皮肤护理方案的核心舒缓成分,最佳浓度0.1-0.2%,需配伍屏障修复剂实现协同效应。避免过度宣称"抗老"等非核心功效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