羟乙基-3,4-亚甲二氧基苯胺盐酸盐
羟乙基-3,4-亚甲二氧基苯胺盐酸盐

中文名:羟乙基-3,4-亚甲二氧基苯胺盐酸盐
英文名:HYDROXYETHYL-3,4-METHYLENEDIOXYANILINE HCL
别名:无
安全性:
3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色料
成分详细分析
羟乙基-3,4-亚甲二氧基苯胺盐酸盐 (Hydroxyethyl-3,4-methylenedioxyaniline HCl) 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Hydroxyethyl-3,4-methylenedioxyaniline HCl
化学分类
芳香胺衍生物(染发中间体)
分子式与结构
分子式:C9H12ClNO3 · HCl
结构特征:苯胺核心含亚甲二氧基(-O-CH2-O-)桥环,N-羟乙基取代基,盐酸盐形式
来源与生产
- 合成来源:通过3,4-亚甲二氧基苯胺与2-氯乙醇在碱性条件下反应,再经盐酸成盐制备
- 工业级纯度要求:≥98%(化妆品原料标准)(依据:ISO 22716化妆品GMP规范)
- 主要供应商:欧洲特种化学品公司(如Symrise, BASF)、中日韩精细化工企业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永久性染发显色 | 作为偶合剂(Coupler)与氧化剂(如H2O2)和显色剂(如p-苯二胺)反应,生成吲达胺类色素 | 充分证实 | 在毛皮质内形成稳定的大分子色素(依据:J. Cosmet. Sci. 2005;56:263) | 0.1-2.0% w/w |
暖调棕色/栗色发色 | 分子中亚甲二氧基结构导致光谱吸收偏移,与不同显色剂组合产生红棕色调 | 充分证实 | 显色后最大吸收波长λmax=470-520nm(依据:Coloration Technology 2010;126:115) | 与显色剂1:1摩尔比 |
染发持久性 | 氧化聚合产物分子量>500Da,难以从毛鳞片间隙溶出 | 充分证实 | 加速水洗实验显示>90%色素保留率(来源:厂商技术资料) | 依赖整体配方 |
"护理发质"宣称 | 缺乏直接证据,可能关联配方中其他护理成分 | 营销宣称 | 注:此成分本身无护发功能,宣称需结合其他成分 | N/A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功能角色 |
---|---|---|---|
芳香胺盐酸盐 | 羟乙基-3,4-亚甲二氧基苯胺盐酸盐 | 熔点:>250°C(分解) 溶解度:水>100g/L (20°C) pKa:4.2(氨基) |
染发偶合剂前体 |
反应性杂质 | 未反应原料:3,4-亚甲二氧基苯胺 副产物:N,N-二羟乙基衍生物 |
HPLC检测限:≤0.1% | 潜在致敏源,需严格控制(依据:SCCS/1601/18意见书) |
氧化产物 | 吲达胺类色素(如与p-苯二胺反应产物) | 分子量:~500Da 耐光性:ΔE<3(200kJ/m²照射) |
最终着色物质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永久性氧化染发剂(膏体/乳液基质)
- 半永久性染发剂(与直接染料复配)
关键协同成分
- 氧化剂:过氧化氢(3-6%),提供电子转移
- 显色剂:p-苯二胺、p-氨基苯酚等,形成显色离子
- 碱性剂:氨水(pH9-10),促进毛鳞片打开
- 抗氧化剂:亚硫酸钠,减少储存期提前氧化
配方技术要点
需在无氧环境下配制,防止提前氧化;与金属离子(Fe³⁺、Cu²⁺)接触会导致异常显色,需添加EDTA螯合剂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监管状态
- 欧盟:允许使用,最大浓度1.0%(以游离碱计)(依据:EC No 1223/2009 Annex III)
- 中国: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允许,限值同欧盟
- CIR评估:"在限定浓度下安全",但需警示苯胺类过敏风险(参考:Int J Toxicol. 2012;31 Suppl 1:317S)
健康风险
- 接触性皮炎:致敏率约0.1-1%(斑贴试验数据)
- 眼刺激性:浓度>1%时可能引起严重刺激
- 致癌性争议:体外Ames试验阴性,但亚甲二氧基可能代谢为活性中间体(注:此风险为理论推测,缺乏人体证据)
使用禁忌
- 禁止用于睫毛/眉毛染色(欧盟法规明确禁止)
- 皮肤破损或头皮疾病(湿疹、银屑病)期间禁用
- 孕妇安全性数据不足,建议谨慎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产品定位
- 中高端专业染发产品核心组分
- 暖色系染发剂(栗棕/巧克力/酒红色系)的关键偶合剂
- 替代传统苯胺类偶合剂的"改良型"成分
消费者认知特点
通常以"无氨配方"、"植物萃取"等间接宣称出现,成分本身很少直接宣传。消费者主要关注点:
- 色彩持久度(85%优先考虑)
- 头皮刺激(62%担忧)
- 成分安全性认知度低(<30%了解苯胺类风险)(来源:2023年欧盟消费者染发剂认知调查)
市场趋势
天然替代品(如靛蓝、指甲花提取物)开发加速,但因显色稳定性不足尚未形成实质替代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价值总结
- 不可替代的偶合剂:亚甲二氧基结构提供独特红棕色调,尚无等效替代物
- 稳定性优势:羟乙基取代降低皮肤渗透性(LogP=0.8 vs 传统苯胺LogP>1.5)
- 配方兼容性:水溶性优于多数偶合剂,便于乳液体系配制
局限性挑战
- 过敏原属性:仍属苯胺衍生物,致敏风险无法完全消除
- 监管压力增强:欧盟正评估亚甲二氧基苯胺类的潜在风险(参考:SCCS/1648/22修订意见)
- 环境残留:污水处理中难降解(DT50>60天)
未来发展方向
- 分子修饰:开发更大分子量衍生物(如四聚体)降低透皮性
- 微胶囊化技术:控制氧化反应仅在毛干发生
- 生物酶催化氧化:替代过氧化氢减少刺激
- 基因筛查:基于CYP1A2基因型的个性化过敏风险评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