羟乙基哌嗪乙烷磺酸

羟乙基哌嗪乙烷磺酸

羟乙基哌嗪乙烷磺酸
中文名:羟乙基哌嗪乙烷磺酸
英文名:HYDROXYETHYLPIPERAZINE ETHANE SULFONIC ACID
别名:
安全性: 1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羟乙基哌嗪乙烷磺酸 (HEPES) 专业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
羟乙基哌嗪乙烷磺酸 (INCI: Hydroxyethylpiperazine Ethane Sulfonic Acid)

化学结构与基本特性

  • 分子式: C8H18N2O4S
  • 分子量: 238.3 g/mol
  • CAS号: 7365-45-9
  • 物理形态: 白色结晶粉末

来源与生产

通过哌嗪与环氧乙烷的羟乙基化反应,再经磺酸化合成 (来源: 工业有机合成路线)

非天然来源成分,实验室合成产物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pH缓冲稳定 两性离子缓冲体系,pKa=7.55,在生理pH范围(6.8-8.2)维持稳定 ★★★★☆
(充分证实)
维持配方pH稳定,保护皮肤屏障功能 (依据: J Cosmet Sci. 2003) 0.1-1.0%
角质层更新 弱螯合作用松动角质细胞间脂质,促进脱屑 ★★★☆☆
(体外/离体证据)
体外实验显示增强角质细胞脱落率37% (依据: Int J Cosmet Sci. 2015) 0.5-2.0%
促渗透增强 降低角质层脂质有序度,增加活性物透皮吸收 ★★☆☆☆
(初步证据)
离体皮肤模型显示维生素C渗透量提升1.8倍 *注:人体数据有限 0.3-1.5%
抗氧化协同 宣称: 稳定易氧化活性成分 ★☆☆☆☆ 厂商宣称缺乏独立验证 (来源:专利US2018001515A1) -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化合物类别 代表物质 基本性质
磺酸哌嗪衍生物 HEPES游离酸/盐
  • 水溶性:>500g/L (20°C)
  • pH缓冲范围:6.8-8.2
  • 解离常数:pKa1=3.0, pKa2=7.55
两性离子缓冲剂 质子化态可变分子
  • 等电点:pH 5.3
  • 低细胞毒性:LD50>2000mg/kg
  • 非挥发性缓冲体系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主要应用类型

  • 精华/安瓶 (pH敏感配方)
  • 去角质产品 (化学焕肤辅助)
  • 生物技术护肤品 (肽类/酶制剂)
  • 防晒产品 (稳定光敏成分)

配方中的功能角色

  • pH缓冲剂 (主要功能)
  • 渗透增强剂 (次要功能)
  • 稳定性调节剂

协同增效组合

  • + 果酸/水杨酸:增强角质更新,降低刺激
  • + 维生素C衍生物:提升透皮吸收率 (依据: Skin Pharmacol Physiol. 2018)
  • + 肽类:维持生物活性
  • + 防晒剂:减少光降解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结论

  • CIR评级:安全 (使用浓度≤1%) (参考: CIR 2019最终报告)
  • 急性毒性:极低 (经皮LD50>2000mg/kg)
  • 致敏性:罕见 (发生率<0.1%)

潜在风险因素

  • 高浓度刺激:>2%可能破坏皮肤屏障
  • 眼黏膜刺激:避免入眼
  • 配伍禁忌:遇高价金属离子可能沉淀

适用人群指南

  • 推荐:耐受性皮肤、油性/混合肌
  • 谨慎使用:玫瑰痤疮、急性皮炎期
  • 避免使用:破损皮肤、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定位

  • "生物缓冲技术"高端线核心成分
  • 药妆品牌"渗透助推器"概念
  • 实验室风格护肤品标志成分

消费者认知偏差

  • 误解1:认为"缓冲剂=无活性" (实际具生物效应)
  • 误解2:与果酸刺激性等同 (实际温和度更高)
  • 过度宣称"基因修复"等无证据支持

营销与科学差距

  • 宣称"智能调节pH" → 实际为被动缓冲
  • 强调"抗老核心" → 实为辅助渗透功能
  • 包装为"专利黑科技" → 实为成熟生化试剂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价值总结

  • 不可替代性:生理pH区间的黄金缓冲剂
  • 功效双效性:稳定配方+温和促渗
  • 安全边际:完善的安全使用历史 (>30年)

局限性

  • 促渗机制缺乏在体研究证据
  • 高浓度(>2%)屏障干扰风险
  • 与部分阳离子乳化剂兼容性差

未来研究方向

  • HEPES-纳米载体复合输送系统
  • 敏感肌适用浓度阈值研究
  • 与微生物组相互作用的长期观察

专家应用建议

推荐作为功能性缓冲剂用于:1) 需精准pH控制的活性配方 2) 温和焕肤复合物 3) 生物活性成分输送系统。避免夸大单一成分功效,需注重配伍科学性和浓度控制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