羟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
羟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

中文名:羟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
英文名:HYDROXYETHYL-p-PHENYLENEDIAMINE SULF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色料
成分详细分析
羟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 (Hydroxyethyl-p-Phenylenediamine Sulfate) 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Hydroxyethyl-p-Phenylenediamine Sulfate
化学描述
苯二胺类衍生物,分子结构含乙氧基取代基(-CH2CH2OH)和硫酸盐基团,分子式:C8H14N2O5S,CAS号:93841-25-9
天然/合成来源
- 合成来源:通过化学合成法制备,以对硝基苯胺为原料经乙氧基化、还原和硫酸盐化反应制成
- 自然界中不存在该化合物
主要应用领域
- 永久性氧化染发剂 (核心应用)
- 半永久性染发产品
- 染眉膏/睫毛膏等彩妆产品
(依据:化妆品原料标准目录及欧盟化妆品法规附件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永久性毛发着色 | 1. 作为中间体渗透毛皮质 2. 与氧化剂(如过氧化氢)反应生成苯醌二亚胺 3. 与偶合剂(如间苯二酚)形成大分子色素 |
充分证实 | 在毛发角蛋白内形成不溶性色素聚合物,耐洗性达6-8周 | 0.1%-2.0% (与配方体系相关) |
白发覆盖率提升 | 1. 优化分子极性增强白发渗透性 2. 乙氧基侧链改善与角蛋白结合力 |
充分证实 | 临床测试显示对粗硬白发覆盖率优于传统PPD | ≥0.5% (需配套氧化剂) |
头皮护理功能 | 无明确生物学机制 | 厂商宣称 | 缺乏针对性的临床研究证据 | - |
(参考: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 2018; SCCS/1605/2020评估报告)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功能角色 |
---|---|---|---|
主染料中间体 | 羟乙基对苯二胺阳离子 | 分子量:234.3 g/mol logP:-0.82 pKa:9.8 |
发色前体,提供颜色载体 |
稳定化基团 | 硫酸盐阴离子 | 强酸根 水溶性>500g/L |
1. 提高水溶性 2. 减少游离碱刺激 |
潜在杂质 | 未反应中间体 (硝基化合物) |
痕量存在 需控制≤50ppm |
致敏性潜在来源 |
(依据:IFSCC杂志 Vol.61; 原料供应商技术文件)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应用产品类型
- 氧化型染发膏 (必须与6%过氧化氢配合)
- 染发泡沫/慕斯
- 男士胡须染色剂
关键协同成分
- 偶合剂:间苯二酚、m-氨基苯酚(形成目标色度)
- 碱性剂:氨水、MEA(打开毛鳞片,pH 9-10.5)
- 抗氧化剂:亚硫酸钠(防止提前氧化)
- 螯合剂:EDTA(防止金属离子催化降解)
配方注意事项
- 需严格隔绝氧气保存(氮气填充包装)
- 避免与金属离子接触(催化氧化导致失效)
- pH维持9.0-10.5保证最佳渗透性
(来源:Cosmetics & Toiletries杂志技术报告)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结论
- SCCS允许最大浓度2.0%(氧化前)
- 欧盟、中国等纳入染发剂正面清单
- CIR评估为"安全有限使用"
主要风险因素
- 接触性过敏:致敏率1.5-2.1%(高于传统PPD)
- 使用前必须进行48小时斑贴试验
- 眼黏膜刺激风险(避免接触眼部)
适用人群禁忌
- 禁忌:头皮损伤、湿疹患者、孕期
- 需谨慎:哮喘患者(氨协同刺激)
- 不可用于睫毛染色(欧盟明确禁止)
(依据:SCCS/1605/2020最终意见书;Contact Dermatitis临床研究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
- 专业沙龙线高端染发产品核心成分
- 宣称"温和染色"的中端开架产品
- "植物染发剂"中的隐性添加成分
消费者认知特点
- 正认知:白发覆盖力强、色彩饱满度受认可
- 负认知:过敏担忧(占消费者顾虑的68%)
- 普遍混淆"羟乙基PPD"与"无PPD"概念
监管标注要求
- 欧盟:必须标注"含苯二胺类"及致敏警告
- 中国:需标注"含可能导致皮肤过敏的染发剂"
- 美国:需在成分表明确标注
(来源:欧盟EC No 1223/2009法规;消费者调研报告2023)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对粗硬白发覆盖力优于传统PPD
- 分子极性优化提升均匀染着度
- 硫酸盐形式降低游离碱刺激性
主要局限
- 致敏率未显著低于PPD(与早期宣称不符)
- 仍需配套强碱性环境(pH>9)
- 化学合成过程存在环境负担
研究与发展方向
- 分子修饰:开发更低致敏性衍生物(如巨型阳离子结构)
- 递送系统:微胶囊化降低头皮暴露
- 替代技术:酶催化染色体系(非氧化途径)
- 注:新型替代品仍面临着色力和成本挑战
(参考:国际化妆品技术联盟最新研究路线图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