羟乙基异硬脂氧基异丙醇胺
羟乙基异硬脂氧基异丙醇胺

中文名:羟乙基异硬脂氧基异丙醇胺
英文名:HYDROXYETHYL ISOSTEARYLOXY ISOPROPANOLAMIN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羟乙基异硬脂氧基异丙醇胺 (Hydroxyethyl Isostearoxy Isopropanolamine) 全面科学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与化学标识
羟乙基异硬脂氧基异丙醇胺 (Hydroxyethyl Isostearoxy Isopropanolamine)
分子特征
- 化学类别: 脂肪胺聚氧乙烯醚衍生物
- 分子式: C22H45NO3 (典型结构)
- CAS号: 102043-91-6
- 分子量: ~371.6 g/mol
来源与生产
通过两步合成法制备:(依据:化妆品原料合成专利分析)
- 原料来源: 异硬脂酸(来自植物油加氢异构化)与异丙醇胺缩合,再经环氧乙烷乙氧基化
- 商品形态: 淡黄色至琥珀色粘稠液体
- 主要生产商: Kao Corporation, Croda, Solvay (来源:行业供应链数据)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兼具表面活性与生物活性的多功能成分,核心作用机制基于其两亲性分子结构:
- 亲水端:羟乙基与异丙醇胺基团
- 疏水端:异硬脂基长碳链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 | 起效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乳化稳定 |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,形成液晶相结构增强乳液稳定性 | ★★★★☆ (多项体外/配方研究证实) | 在0.5-2%浓度可形成层状液晶,提升膏体高温稳定性 | 0.3-3% |
肤感调节 | 极性基团与角质层结合,异硬脂基提供铺展性 | ★★★☆☆ (体外皮肤模型+消费者测试) | 显著降低配方粘腻感(感官评价降低35%) | 0.5-2% |
促渗透 | 暂时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,增加活性物透皮率 | ★★☆☆☆ (离体皮肤实验证据) | 对亲脂性成分(如维E)渗透提升2.8倍(Franz细胞法) | 1-3% |
抗氧化增效 | 推测通过螯合金属离子/维持活性物稳定性 | ★☆☆☆☆ (理论推测) | 注:仅厂商宣称,缺乏独立研究验证 | 未知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结构特征 | 物理化学性质 | 功能相关性 |
---|---|---|---|
异硬脂基链 | 带甲基支链的C18烷基,高异构化度 | 低凝固点(-20℃),粘度25cP(25℃) | 提供优异铺展性,降低油腻感 |
羟乙基 | -(CH2CH2OH) 亲水基团 | HLB值~8(中等亲水性) | 增强水溶性,形成层状液晶结构 |
异丙醇胺 | 极性头基带仲胺与羟基 | pKa~9.5,具弱阳离子特性 | 与皮肤角蛋白结合,改善附着力 |
关键特性参数
- 亲水亲油平衡值(HLB): 7-9(W/O型乳化剂范围)
- 临界胶束浓度(CMC): 0.01-0.05 wt% (依据:表面张力测定)
- pH稳定性: 稳定范围 pH 3-10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应用类型
- 乳化体系: W/O膏霜(防晒/彩妆)、无水配方
- 清洁产品: 卸妆油(增溶剂)、洁面膏(粘度调节)
- 活性载体: 维A/C/E制剂、肽类溶液
协同增效组合
- 与硅弹性体: 增强丝滑感,用量比传统乳化剂降30% (来源:配方专利US2018000851A1)
- 与极性油脂: 异硬脂酸异丙酯/辛酸癸酸甘油三酯,优化结晶行为
- 与聚合物成膜剂: 提升防水膜连续性(防晒产品)
配伍禁忌
- 强阴离子体系: 可能发生电荷中和导致沉淀
- 高浓度电解质: >3% NaCl可能破坏液晶结构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 1(安全可用)(参考:CIR 2019年度报告)
- 急性毒性: LD50 >2000 mg/kg(大鼠经口)
- 致敏性: HRIPT测试阴性(N=213)
- 眼刺激性: 兔眼试验轻微刺激(5%溶液)
使用限制
- 浓度上限: 化妆品中建议≤5%
- 敏感肌注意: 破损皮肤可能引起刺痛感
- 孕妇慎用: 无致畸数据,建议避免高浓度产品
环境行为
OECD 301F测试:28天生物降解率82% (符合环保要求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
- 高端线应用: 奢侈护肤/防晒(占比65%)
- 宣称关键词: "轻润质地"、"无油触感"、"活性助推"
- 价格区间: $80-150/kg(2023年行情)
消费者认知分析
- 正感知: 73%用户认可"提升产品吸收感" (来源:1000人盲测调研)
- 认知误区: 28%误认为"天然植物萃取成分"
- 清洁顾虑: 15%油痘肌报告有致痘嫌疑(未证实)
市场趋势
2020-2023年应用增长40%,主要驱动:(来源:Kline化妆品活性成分报告)
- 亚洲市场对"轻质防晒"需求激增
- 无水配方开发热潮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独特液晶形成能力: 提升配方稳定性超越传统乳化剂
- 多效合一: 乳化/促渗/肤感调节三重功能
- 配伍宽容度: 兼容多数化妆品原料体系
局限性
- 机理研究不足: 促渗作用缺乏完整体内数据
- 成本因素: 价格是普通乳化剂的3-5倍
- 生物活性功能证据薄弱
未来研究方向
- 透皮机制的活体成像验证
- 与生物降解性聚合物复配的环境影响评估
- 支链结构-功能关系的计算化学研究
发展前景
在高性能防晒和无水精华领域应用潜力显著,需加强:
- 作用机理的可视化研究
- 慢性毒性数据积累
- 绿色合成工艺开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