羟基硬脂酸乙基己酯
羟基硬脂酸乙基己酯

中文名:羟基硬脂酸乙基己酯
英文名:ETHYLHEXYL HYDROXYSTEAR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1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合成酯
成分详细分析
羟基硬脂酸乙基己酯 (Ethylhexyl Hydroxystearate) 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ETHYLHEXYL HYDROXYSTEARATE
化学分类
羟基化脂肪酸酯 (酯类润肤剂)
分子式与结构
C26H52O3 | 分子量:412.7 g/mol
结构特征:硬脂酸主链(C18)的12位含羟基(-OH),与乙基己醇酯化形成
原料来源
- 主要来源:植物源(葵花籽油、蓖麻油)水解衍生,经氢化与酯化反应合成 (来源:国际化妆品原料词典)
- 生产方式:催化酯交换反应(硬脂酸羟乙酯 + 2-乙基己醇)(依据:有机合成工艺学)
- 物理形态:室温下呈透明至微黄液体,特征性轻微脂肪气味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作用机制
- 成膜屏障:在角质层形成非封闭性液态膜,减少经皮水分流失(TEWL)
- 增塑效应:羟基基团增强与角质层脂质的相容性,改善延展性
- 极性调节:羟基赋予分子两亲性,促进活性成分在脂质双分子层的渗透
功效证据汇总 (基于体外/离体皮肤模型研究)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 | 典型浓度范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润肤/柔肤 | 填充角质层缺损,降低皮肤表面摩擦系数 | ★★★★☆ (体外/临床验证) |
离体皮肤测试显示TEWL降低23-35%(依据: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8) | 1-10% |
增稠/稳定 | 分子间氢键网络增强体系流变性 | ★★★★☆ (配方实证) |
在O/W乳液中降低界面张力达28%(来源:J Cosmet Sci 2015) | 0.5-5% |
促渗透 | 暂时扰动角质层脂质排列 | ★★★☆☆ (离体模型证据) |
注:体外实验显示对亲脂性成分渗透增强1.8倍,人体证据有限(参考:Int J Pharm 2019) | 2-8% |
抗氧化 | 羟基自由基捕获理论 | ★☆☆☆☆ (纯理论推测) |
注:无直接抗氧化活性数据,属结构推测性宣称 | N/A |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特性类别 | 化学特征 | 技术参数 |
---|---|---|
分子结构 | • 支链烷基酯(乙基己基) • C12位羟基化 • 饱和C18脂肪酸骨架 |
分子量:412.7 g/mol Log P≈9.2(高亲脂性) |
物理性质 | • 粘度:~25 mPa·s (25°C) • 密度:0.89-0.91 g/cm³ |
倾点:<-10°C 折射率:1.452-1.458 |
化学稳定性 | • 耐水解(pH 3-10) • 抗氧化性中等 • 无光敏性 |
酸值:≤2 mg KOH/g 羟值:140-160 mg KOH/g |
杂质控制 | • 游离脂肪酸 ≤0.5% • 重金属 ≤10 ppm • 过氧化物 ≤5 meq/kg |
符合ISO 16128天然指数标准 |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防晒产品:增溶紫外线吸收剂,降低白化现象(用量3-8%)
- 彩妆底妆:改善颜料分散性,提升铺展均匀度(用量2-6%)
- 无水配方:作为极性油相载体(用量5-15%)
- 敏感肌乳液:替代传统矿物油(用量1-4%)
协同增效组合
- 硅油体系:与环五聚二甲基硅氧烷复配降低粘腻感
- 固态脂质:提升乳木果油等固态油脂的低温稳定性
- 活性成分:促进维E醋酸酯、视黄醇棕榈酸酯的透皮吸收
- 乳化体系:与鲸蜡硬脂醇组合增强液晶结构强度
配伍禁忌
- 强离子性成分可能导致酯键水解(如高浓度硫酸盐表面活性剂)
- 与高熔点蜡类配伍时需注意结晶温度匹配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
- CIR评级:安全(最高使用浓度20%)(来源:CIR 2016最终报告)
- 致敏性:极低(HRIPT测试阴性)
- 眼刺激性:兔眼试验显示轻微刺激(建议眼周产品≤5%)
- 粉刺生成性:兔耳测试0级(非致痘)(依据:J Soc Cosmet Chem评价体系)
适用人群建议
- 推荐:干性至混合性肌肤 | 敏感性肌肤 | 儿童用品(浓度≤8%)
- 慎用:重度痤疮患者(存在毛孔堵塞风险)| 酯类过敏史者
- 孕妇适用性:无系统毒性报告,但缺乏孕期专项研究
生态毒理数据
- 生物降解率:82%(OECD 301B标准)
- 水生生物EC50>100 mg/L(低水生毒性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定位
- 技术定位:中高端配方功能性酯类
- 价格区间:$15-25/kg(工业级)
- 宣称热点:"天然来源酯类"、"无硅柔润剂"、"轻质保湿"
消费者认知特点
- 成分知名度较低(INCI名称辨识度约12%)
- 常被误认为化学防晒剂(因名称类似桂皮酸盐)
- "无油感"特性在社交媒体获油性肌肤人群关注
营销争议点
- "天然来源"宣称:虽源自植物油,但经深度化学改性
- "抗氧化"功效:缺乏直接证据支持
7. 总结与展望
技术优势总结
- 卓越肤感调节:平衡滋润度与清爽感的标杆成分
- 配方多功能性:兼具润肤、增稠、稳定三重功能
- 高安全性:经40年应用验证的安全记录
研究缺口
- 人体促渗透机制需更严谨的体内研究验证
- 长期使用(>5年)的皮肤微生态影响未知
未来发展方向
- 与生物发酵技术结合开发生态友好型工艺
- 在仿生脂质体递送系统中的应用探索
- 作为药妆载体提升活性物生物利用度
专家建议
在防晒及彩妆配方中作为核心功能性油脂(推荐浓度3-8%),避免在强调"100%天然"的产品中使用。需加强消费者教育,澄清其与化学防晒剂的区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