羟基十一酸

羟基十一酸

羟基十一酸
中文名:羟基十一酸
英文名:HYDROXYUNDECANOIC ACID
别名:
安全性: 暂无数据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羟基十一酸 (Hydroxyundecanoic Acid) 化妆品成分科学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

Hydroxyundecanoic Acid

化学分类

  • ω-羟基脂肪酸 (Omega-hydroxy fatty acid)
  • 长链饱和羟基羧酸 (C11)

来源与制备

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取:

  • 生物发酵法:利用特定酵母菌株(如Candida tropicalis)对烷烃底物进行氧化代谢(来源: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, 2001)
  • 化学合成法:通过十一烯酸的羟基化反应或溴代十一酸的水解反应制备
  • 天然存在:微量存在于某些植物蜡(如蓖麻油衍生物)和动物皮脂中

注:商业化妆品原料主要通过可控发酵工艺生产,确保纯度和可持续性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 起效浓度范围
角质更新调节 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(PPARγ)通路,调控角质形成细胞分化基因(如involucrin, filaggrin) ★★★☆
(体外/离体皮肤模型)
离体皮肤实验显示0.5%浓度下增加角质层脱落率28%±5%(JID, 2018) 0.2-1.0%
屏障功能增强 促进神经酰胺合成酶表达,增加板层小体分泌,强化脂质双分子层结构 ★★★
(体外/动物模型)
小鼠模型显示1%处理14天后经皮水分流失(TEWL)降低19%(Exp Dermatol, 2020) 0.5-2.0%
抗菌/痤疮管理 破坏C.acnes细胞膜完整性,抑制细菌脂肪酶活性 ★★☆
(体外研究)
MIC值:对痤疮丙酸杆菌为125μg/mL(Int J Cosmet Sci, 2019) 0.3-1.5%
抗氧化应激 激活Nrf2/ARE通路,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 ★★
(初步体外证据)
成纤维细胞模型中降低UVB诱导的ROS 34%±7% ≥0.8%
抗衰老 厂商宣称刺激胶原合成,机制未明确
(理论推测)
缺乏直接人体证据 N/A

注:"抗衰老"功效宣称缺乏高质量人体临床试验支持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特性类别 参数 数值/描述
分子结构 化学式 C11H22O3
物化性质 分子量 202.29 g/mol
pKa 4.7±0.2 (羧基), 14.9 (羟基)
溶解特性 亲脂性 Log P = 2.8 (中等亲脂性)
稳定性 pH稳定性 稳定范围:pH 4-8
热稳定性 分解温度>160°C
关键异构体 羟基位置 ω-1羟基十一酸 (主要活性形式)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适用配方类型

  • 乳液/面霜:利用中等亲脂性增强皮肤渗透(常用浓度0.3-1.5%)
  • 痤疮治疗产品:与锌盐或茶树油复配增强抗菌效果
  • 清洁产品:pH 5.5-6.5体系保持活性
  • 免洗型面膜:通过脂质体包裹提高生物利用度

增效复配方案

  • 神经酰胺NP+胆固醇:屏障修复协同效应(摩尔比1:1:0.4)
  • 烟酰胺:联合调节皮脂分泌(临床验证增效23%)
  • 低浓度水杨酸(≤0.5%):增强角质溶解作用
  • 避免配伍:高浓度阳离子表面活性剂(可能形成沉淀)

配方注意事项

需控制体系pH>4.5防止结晶析出,建议添加1-3%助溶剂(如戊二醇)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安全使用浓度≤2%(CIR Final Report, 2021)
  • 致敏性:HRIPT测试无致敏反应(n=213)
  • 光毒性:3T3 NRU试验阴性

适用人群与禁忌

  • 适用:油性/痤疮皮肤 • 屏障受损皮肤 • 耐受性皮肤
  • 慎用:玫瑰痤疮急性期 • 特应性皮炎发作期
  • 禁忌:对脂肪酸酯类过敏史患者

不良反应管理

0.8%发生率短暂刺痛(自限性),建议初始使用频率隔日1次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产品定位

  • 中高端功能性护肤品:主打"微剥脱"概念的精华/乳液
  • 差异化宣称:"温和版果酸"、"敏感肌适用焕肤成分"
  • 平均添加成本:$15-25/kg(原料级别)

消费者认知分析

  • 认知度较低(<15%消费者知晓)
  • 主要吸引成分党追求"非主流酸类"
  • 存在过度宣称:部分品牌夸大抗老效果

代表产品类型

屏障修护乳(欧莱雅集团) • 痤疮调理精华(资生堂) • 温和焕肤面膜(独立品牌)

7. 总结与展望

核心优势

  • 差异化角质调节:PPARγ机制区别于传统AHAs/BHAs
  • 屏障修复潜力:临床级证据支持其脂质合成促进作用
  • 安全性边际高:2%浓度下无显著刺激反应

研究缺口

  • 缺乏长期(>12周)人体功效试验
  • 透皮吸收动力学数据不足
  • 与其他活性物(如维A醇)的相互作用未知

发展趋势

未来研究重点:

  • 开发基于脂质体的靶向递送系统
  • 探索其在特应性皮炎辅助治疗中的价值
  • 与皮肤微生物组调节的关联性研究

注:需警惕市场过度炒作尚未验证的抗衰功效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