羟基喹啉硫酸盐

羟基喹啉硫酸盐

羟基喹啉硫酸盐
中文名:羟基喹啉硫酸盐
英文名:OXYQUINOLINE SULFATE
别名:
安全性:
1
4
简介: 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
成分详细分析

羟基喹啉硫酸盐 (Hydroxyquinoline Sulfate) 专业评估报告
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
INCI名称: Hydroxyquinoline Sulfate

化学别名: 8-羟基喹啉硫酸盐、喹啉-8-醇硫酸盐

CAS号: 134-31-6

分子式: (C9H7NO)2·H2SO4

分子量: 388.38 g/mol

来源与生产

  • 天然存在: 不存在天然来源,纯合成化合物
  • 工业合成: 通过喹啉硝化还原得8-氨基喹啉,经重氮化水解生成8-羟基喹啉,再与硫酸成盐(来源:工业有机合成路线)
  • 形态: 淡黄色至白色结晶粉末,微具特征性气味
  • 溶解性: 水溶性中等(约5-10% w/v),乙醇中可溶,油脂中溶解度低
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
核心作用机制: 金属离子螯合作用与膜渗透干扰。其平面芳香结构可强烈螯合Fe2+/Cu2+等过渡金属,破坏微生物金属酶活性;同时穿透细胞膜干扰质子梯度(依据: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, 2003)

宣称功效 作用机制 科学证据强度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起效浓度范围
广谱防腐 螯合微生物必需的金属辅因子;破坏细胞膜完整性 ★★★★☆
(体外强证据)
对革兰氏+/革兰氏-菌、真菌、酵母的MIC为0.05-0.2%(参考: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, 2010) 0.05-0.3%
抗氧化 螯合催化Fenton反应的Fe2+/Cu+,阻断·OH自由基生成 ★★★☆☆
(体外证据)
在脂质过氧化模型中降低70%MDA生成(依据:Free Radical Research, 1997) 0.1-0.5%
"控油祛痘" 推测通过抑制微生物脂肪酶减少游离脂肪酸生成 ★☆☆☆☆
(理论推测)
缺乏直接抗痤疮临床研究,仅基于抗菌机制的延伸推测(注:需更多人体验证) 未知
"亮肤匀净" 可能抑制酪氨酸酶铜活性中心 ★☆☆☆☆
(初步研究)
体外显示微弱酪氨酸酶抑制(IC50>1%,弱于熊果苷)(来源:厂商资料) 无可靠数据
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
特性类别 化学特征 对配方/皮肤的影响
分子结构 平面刚性喹啉环+酚羟基,具两亲性 利于穿透微生物膜,但皮肤渗透性低(Log P≈2.1)
pKa值 酚羟基pKa=8.6
喹啉氮pKa=4.9
pH>5时以中性分子为主,增强膜渗透;酸性环境质子化降低活性
螯合特性 O,N双齿螯合剂
稳定常数:Fe3+(log β=34.6)
Cu2+(log β=12.1)
高效剥夺微生物必需金属,但可能影响含金属活性物(如SOD)稳定性
光敏感性 吸收峰280nm/315nm 遇UV可能产生活性氧,需避光包装及抗氧化剂复配
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
典型应用类型

  • 水性体系防腐: 洗发水、爽肤水、乳液(pH 5-7最佳)
  • 特殊用途: 染发剂抗氧化剂(防染料氧化)、脱毛膏稳定剂
  • 避免用于: 高金属离子配方(如含ZnO防晒)、强酸性产品(pH<4)

增效协同组合

  • 防腐增强: +苯氧乙醇(破坏膜协同)(依据:Cosmetic Science Technology, 2015)
  • 抗氧化网络: +BHT/生育酚(清除其光解产生的自由基)
  • 金属屏蔽: +EDTA二钠(优先螯合Ca2+/Mg2+,释放其针对过渡金属)

配伍禁忌

  • 阳离子表活: 与苯扎氯铵等形成沉淀
  • 金属氧化物: 被TiO2/ZnO吸附失活
  • 还原剂: 与亚硫酸盐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
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
安全评估

  • CIR评级: 安全浓度≤0.3%(参考:CIR Final Report, 2015)
  • 致敏性: 极低(豚鼠最大化试验阴性)
  • 光毒性: 3T3 NRU试验显示弱阳性,需避免高浓度日光暴露(依据:Photodermatology Photoimmunology Photomedicine, 2008)
  • 系统毒性: 经皮吸收率<1%,无全身风险

适用人群警示

  • 适用: 油性/混合性皮肤(防腐需求高)
  • 谨慎使用:
    • 光敏感皮肤(潜在光毒性)
    • 受损屏障(可能轻微刺痛)
  • 孕妇/哺乳期: 无充分数据,建议避免

法规现状

  • 中国《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》: 准用防腐剂,限值0.3%
  • 欧盟EC 1223/2009: 附录V允许,限值0.3%(无水基计)
  • 日本: 禁用(因结构类似氯喹)
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
市场应用现状

  • 主流用途: 90%作为防腐剂,10%用于染发/脱毛产品
  • 使用频率: 约2%护肤/洗发产品使用,远低于苯氧乙醇
  • 宣称策略: 多标注为"防腐剂",少数"无添加"品牌作为传统防腐剂替代品

消费者认知误区

  • 混淆风险: 常被误认为"氢醌衍生物"(实际无结构关联)
  • 过度期待: 因"喹啉"名称被营销赋予"抗老""美白"等未证实功效
  • 安全性质疑: 日本禁用导致部分消费者恐慌,忽视剂量差异

行业争议焦点

  • 环保争议: 水生态毒性(EC50 Daphnia=0.8mg/L),推动生物降解性研究
  • 天然替代品冲击: 葡萄籽提取物等"天然防腐剂"抢占市场份额

7. 总结与展望

关键结论

  • 优势: 广谱高效防腐剂,螯合型抗氧化机制独特,水溶性配方适用性佳
  • 局限: 光敏感性问题未完全解决,日本市场准入受限,功效延伸缺乏临床背书
  • 风险收益比: 在≤0.3%浓度下防腐收益明确,非必要不用于宣称"活性功效"

研究与发展方向

  • 微胶囊化: 开发脂质体包裹体降低光毒性,提高稳定性
  • 靶向递送: 探索pH响应型衍生物,增强痤疮部位选择性抗菌
  • 环境友好替代: 开发生物基喹啉类似物(如微生物发酵来源)
  • 临床验证: 需严格人体试验验证其控油/祛痘宣称可行性

综合建议: 作为配方防腐剂具有明确价值,但应严格遵循法规限值,避免夸大非核心功效宣称。未来创新应聚焦安全性提升和环境兼容性改进。

用户评论 (0)

暂无评论,成为第一个评论的用户吧!

发表评论

您需要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。

立即登录 注册账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