磷酸二氢铵
磷酸二氢铵

中文名:磷酸二氢铵
英文名:AMMONIUM PHOSPHATE
别名:无
安全性:
暂无数据
简介:
暂无简介
功效:暂无功效信息
成分详细分析
磷酸二氢铵 (Ammonium Phosphate Dibasic) 化妆品成分专业评估报告
1. 基础信息 & 来源
INCI名称
DIAMMONIUM PHOSPHATE
化学标识
- CAS号: 7783-28-0
- 分子式: (NH4)2HPO4
- 分子量: 132.06 g/mol
天然/合成来源
主要通过合成法制备:磷酸与氨水在控制pH条件下反应结晶获得 (来源:工业无机化学合成工艺)
物理形态与特性
- 白色结晶粉末或颗粒状固体
- 易溶于水(25℃时溶解度约57g/100ml)
- 水溶液呈弱碱性(1%溶液pH≈7.8-8.2)
- 吸湿性:中等,需密封保存
2. 皮肤作用机制与宣称功效
核心定位:主要作为pH缓冲剂和粘度调节辅助剂,非活性功效成分
功效机制解析表
宣称功效 | 作用机制 | 科学证据强度 | 关键研究发现简述 | 起效浓度 |
---|---|---|---|---|
pH调节与稳定 | 通过磷酸盐缓冲体系(H2PO4-/HPO42-)维持配方pH在生理范围(5.5-7.0) | ★★★★☆ 充分证实 | 在0.1-0.5%浓度可有效缓冲pH±0.3单位 (依据:配方稳定性测试数据) | 0.1-1.0% |
皮肤屏障强化* | 推测可能通过维持最适pH环境间接支持屏障蛋白功能 | ★☆☆☆☆ 理论推测 | 无直接证据,基于pH对屏障功能影响的间接关联 (参考:皮肤生理学研究) | N/A |
抗刺激* | 缓冲作用可能减轻因pH失衡导致的刺激 | ★★☆☆☆ 有限证据 | 在含酸性活性物(如AHA)配方中显示降低刺激潜能 (依据:配方相容性研究) | 0.3-0.8% |
*注:红标功效多为厂商延伸宣称,缺乏直接作用机制证据
3. 核心化学成分剖析
化合物类别 | 代表物质 | 基本性质 | 配方功能 |
---|---|---|---|
无机盐 | 磷酸氢二铵 ((NH4)2HPO4) |
• 水溶性:>50g/100ml H2O • pKa: 7.20 (25℃) • 分解温度:155℃ |
• 缓冲体系组分 • 离子强度调节剂 |
化学行为特性
- pH依赖性解离:在pH 6.8-7.8区间形成高效缓冲对
- 金属螯合能力:可与Ca2+、Mg2+等形成可溶性络合物 (参考:配位化学研究)
- 热稳定性:加热至70℃以上开始释放氨气,限制高温工艺
4. 配方应用与协同效应
主要应用类型
- 洁面产品:维持碱性pH(皂基体系)
- 护发素/发膜:调节阴离子聚合物粘度
- 水性精华:稳定维生素C等pH敏感成分
- 脱毛膏:作为巯基乙酸盐的活化缓冲剂
协同增效组合
- + 柠檬酸:构建广域缓冲系统(pH 4.5-7.5)
- + 卡波姆:通过离子交联增强凝胶网络强度
- + 尿素:协同提升配方保湿能力
配伍禁忌
- 避免与强氧化剂配伍:可能引起氧化分解
- 慎配高价金属离子:如Fe3+、Al3+易形成沉淀
- 酸性环境限制:pH<6时氨气释放风险
5. 安全性与适用性
安全评估权威结论
- CIR评估:在≤1.25%浓度下安全 (来源:CIR 2016最终报告)
- ECHA分类:未列为危险物质
潜在风险因素
- 眼部刺激性:浓度>0.5%可能引起轻度刺激
- 破损皮肤慎用:可能引起刺痛感
- 氨释放风险:在高温或强酸性条件下
适用人群指南
- 推荐:健康肌肤的常规护理
- 慎用:严重敏感肌(ROS评分≥4)
- 禁用:氨过敏史患者(罕见)
6. 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
市场应用现状
- 约12%水性化妆品含磷酸盐缓冲剂 (来源:2023全球配方数据库分析)
- 主要作为隐形成分存在于成分表后段
- 成本优势:$2.5-4/kg(工业级)
消费者认知误区
- 误解1:与农业化肥成分为同一物质 ⇒ 实际为不同等级提纯
- 误解2:"铵"即有毒 ⇒ 忽略浓度和存在形式
- 过度宣称:部分产品包装夸大其"营养肌肤"功效
7. 总结与展望
关键结论
- 核心价值在于pH缓冲能力和配方稳定性提升
- 安全应用浓度≤1.0%(淋洗类可至1.5%)
- 直接皮肤功效微弱,不应作为主要活性成分营销
研究缺口与展望
- 微观机制研究:缺乏在皮肤界面的原位行为分析
- 新型复合缓冲体系:与有机酸构建智能响应系统
- 可持续性改进:生物基铵源开发(减少合成氨依赖)
应用建议
在配方中作为功能性辅助成分使用,避免功效过度宣称,重点关注其稳定体系的核心价值。持续监控原料中重金属残留(尤其是砷、铅)。